(新闻中心记者 柴悦)
2007年的一部《奋斗》,火遍了大江南北,亮点不仅在于几个主角的光环,更在于电视剧本身反映的当代青年的爱情与事业,梦想与现实的冲撞。随后而来的一部《蜗居》,更是演绎了骨感与丰满的距离感,以及爱情与现实的尴尬。
两部电视剧有种异曲同工之妙,《奋斗》讲述在北京刚大学毕业的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故事,整部剧的现实和精神层面停留在青春热血期,以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为主线,构成一部有泪有笑的奋斗史;而《蜗居》无疑是以海萍、海藻两姐妹的不同性格、不同选择、不同人生路,不同结局为主线,有大学刚毕业的梦想与热血,但整部剧还是越过“年轻”这个阶段,将现实和精神层面的表达放在婚姻,放眼社会,放于官场,放于人性。《蜗居》更像是《奋斗》的后续篇,不管是在群体年龄上,还是在面对的问题上。但有一点始终不变:依然是奋斗、依然是为那些而奋斗。
从《奋斗》到《蜗居》,我们追求和困惑的一直没变:“一腔热血,梦想的破碎”、“爱情婚姻,房子票子和孩子、“一直奋斗,最后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奋斗”、“一直追求,最后却丢了自己,丢了幸福”……回头你才发现,什么是且行且珍惜。
《奋斗》也好,《蜗居》也罢,都逃不开那极其逼真的残酷现实,就算是在戏中,你也会陷入其中,可能你就是奋斗中的陆涛,有才华,有梦想,有激情,直到失去夏琳,才明白自己之前是有多自大,多傲慢,他以为他奋斗的所有都是为了给夏琳最好的生活,可是他从没用心想过夏琳到底想要什么。生活中的“陆涛”比比皆是,一直在奋斗,结果却不尽如自己的原意。也许你就是《蜗居》中那个怀着一腔热血在小房子里和丈夫苏淳一起幻想美好未来的海萍,她始终认为在大城市里比在小城镇眼界会开阔,经历会丰富,直到她被现实生存、房子工作,思女心切,丈夫为筹钱买房泄露公司机密被捕等等压垮,她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优柔寡断。你是否又是那个她呢?一腔热血而后被生存生活压得体无完肤。我一直记得海萍在陪做完手术的海藻时说的那段感人肺腑的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连串数字蹦出: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百四,手机话费二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二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这些话赤裸裸地撕开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绝大部分“外来人”的伪装面具,其实他们背后更多的尴尬与辛酸,委屈与不甘。
其实,从《奋斗》到《蜗居》,直到现在,人们似乎停止不前,追求与困惑的一直没变。明明知道怎样才可以逃脱现实的尴尬,可是因为太年轻,有梦想,也好像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都在为此奋斗,都在谈论社会,谈论所谓的梦想奢侈,谈论房子票子,你不跻身其中便会觉得被边缘化,被这个社会抛弃,所以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形形色色,擦肩而过,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管怎样,他们都奋斗过,不曾留有遗憾,他们都辛酸过,哪个没有?
从《奋斗》到《蜗居》,再到如今,人们奋斗与困惑的一直没变,这无可厚非,人不能只靠精神存活,那种只靠精神存活的话更像滑稽之谈,通往精神的路有很多,物质就是其中一种,所以为此奋斗也不无道理。我只能没有资格的感慨:如今这个愈加浮躁浮华的社会,又会让多少人甘愿深陷其中,不知疲累,而后不知初衷,沦为麻木的生活奴隶,为了房贷、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下去……将就如此。
大城市里的小人物,小蜗居里的大奋斗,追求不变,但总有一天,你会知道自己想要的仅仅是稳稳地幸福:“我发现自怜资格都已没有,只剩下不知疲倦的肩膀,担负着简单的满足,有一天,开始从平淡日子感受快乐,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远方,我要的幸福。”
【值班编辑:牛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