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柴悦)
冷冷清清,忙忙碌碌,匆匆来的也匆匆去,缓缓存在的也慢慢消失,这个世界不动声色地给每个人合适的生活与性格。安静中,我们跨过九月里的数个昨夜,今夕是月明,可以任意遥思,任意寄情,任意依恋,透着思念的味道。因为中秋月明,思念,是人的本能。
九月份,这个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季节,已经过半。在迟钝与迷茫、期待与盼望的时间缝隙中,过得太像自己,也太不像自己,九月份的记忆就是如此的一如既往。可是有中秋这样的一个佳节来调节气氛,便使九月显得更有情味了一些。中秋佳节,月圆风舒,赏月吟诗,遥思寄怀,情思满载于心,心心念之于一,便全是家的味道,思念的味道。这种记忆停留在平淡的九月,足以使整个九月拥有温度。中秋之于九月像河面上泛开的涟漪,拨动人心里的那根会动的弦。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只因为这个节日本身带着传奇性的色彩,有丰富的故事传说作为主脉,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义--团圆之意,于家人,于恋人,于亲友,都让这个节日太有人味,太有情怀,也太有温度。我总认为九月份的中秋节像一篇动情的记叙文里的过渡句,扮演者承上启下的作用,中秋节不像春节来得那么迟,他不在十二月,不在尾端,不等到人们极度想念。他恰如其分地选择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八月半,给人带来团圆的喜悦,亲情的温暖,给这个冷清的月份带来一种热情。有多少人已经背起简单的行囊,带着思切的心情,踏上回家的旅途。“我想你了”、“我去车站接你”、“多吃点,好久没吃到了吧”……其实,我想中秋节的魅力足以用这些话语来表现。古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愿,不管时间距离的远近,时空的阻隔是断不了中秋佳夜人们团圆的美好,因为那是心灵上的契合,那是家的温度与记号。
中秋的团圆之意,更延续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美景,美月,美意,在有意的人儿眼里别有一番韵味,延续下来,便成了一番天地:就是那种自古而来的蕴藏在诗词歌赋里面的的文化与传统。尤其是在那些文人与雅士之间,或抒中秋的思念之情,或寄不能归家团圆的痛苦,或表共赏月,共吟诗,共团圆的美好。总之,文人雅士们将中秋的思念之情用诗词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团圆的美好,又有不能相聚的遗憾。但是,他们的这样一种行为早已将中秋佳节的种种塑造成了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延续至今。其中,人性的温度是本能,眷恋思念已是一种习惯。
今夕何夕,可望月吟诗,可把酒言欢,可寄情抒怀,可遥思寄团圆。今夕月明,不管你身在何处,离得或近或远,家是温情处,眷恋是一种感人的温度。今夕月明,弥漫的都是思念的味道。
【值班编辑:岳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