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牛晓莉)
若是韶华中未曾领略过流光溢彩,歌中何必常含长恨;若是看不得人世时光荏苒间红尘变幻,何必听这一曲长恨离歌。
——题记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上海。青灰色的弄堂,几缕袅袅的炊烟,一簇攀出墙外的夹竹桃,偶尔停在青瓦上的白鸽.......这些最平常的景物在王安忆笔下被描绘成一幅画,处处渗透着上海上世纪的风情。她的笔如水墨点染,慢描淡写,晕染出一幅带有上海轮廓的城市图景。上海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以及居住在弄堂里人的无数梦想、欲望、痴情和怨恨,被作者精心刻画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长恨歌》中的女主王琦瑶集当时上海众多闺阁女子特征为一炉,没有风华绝代、风情万种,却淡然素雅饱含着闺怨之美,她是上海淑媛的代表。在中学时代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第三名,从此开始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先做了握有极大政治权利的李主任的“金丝雀”,从少女蜕变为女人。等到上海解放,李主任空难而死,王琦瑶被迫放弃物质优越的生活成了上海弄堂里的普通百姓,靠给别人打针为生。表面上她的日子平淡似水,可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她追求情和爱,一生与几个男人保持着复杂的关系,她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王琦瑶最终因为金钱死于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之手,从此结束这一生。
王安忆曾说过:“在那里边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是一个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用一个上海女人的命运诠释了命运与城市的关系。她在开篇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组成的上海城市画面,是为了说明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曲折起伏与上海街道、上海气氛、上海的精神的息息相关。上海成全了王琦瑶,也抛弃了王琦瑶,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深深影响了王琦瑶的一生,也是造就她人生悲剧的根源。
王琦瑶是令人怜悯的,四十年前她还是涉世未深的小女孩,她的世界只有弄堂顶上的天空这么大,只能看见白鸽掠过的身影。面对突如其来的名利,她只能故作纯熟地应对自如。渴望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她放弃了与她无话不谈的好友以及深爱她的男人,周旋于名利场,命运像柳絮般随风摇摆。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初王琦瑶没有参加那次电影的选角,嫁一个普通的男人,在弄堂里洗衣,做饭,安度余生。也许会是一个不一样的结局。但四十年前的上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千千万万的人渴望一夜成名,向往奢华的名利场,更何况有着绝美容颜的王琦瑶,怎会甘于平凡?
长恨歌,长恨的是变换的时代抑或坎坷的人心。几十年的风云变化,几十年的繁华流离,几十年情爱的沉沦,都变幻成一首沉寂悲凉的余歌。曲终人散,热闹的不过是看客。
【值班编辑:岳梦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