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黄小萍)
一个小镇的起伏,一场政治风波,一个时代的变迁,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
古华先生的长篇小说《芙蓉镇》以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芙蓉小镇为背景,围绕女主人公--以卖米豆腐为生的芙蓉姐胡玉音身边的人和事,描写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种种现象。将其投射到芙蓉镇的人们身上,以小镇为时代缩影,以小人物见证大变迁,让我们在看到小说人物命运起伏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个我们不曾经历也难以想象的年代。《芙蓉镇》更像是一本史书,记录着新中国那些年从改革到历经浩劫,最后走向光明的历程。
小说自序只简短的十个字: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仅“严峻”二字就宣示出情节的起伏跌宕,人物的命运多舛。
《芙蓉镇》开头便交代清楚了小镇重要人物的身份性格,通过人物间的交流对话和一幅幅生活图景,让我们了解到50年代后期较为自由开明的生活。然而太平的日子只是为接下来的几波动荡作铺垫。胡玉音与丈夫桂桂依靠着买米豆腐逐渐积累了不少钱,盖起了楼房,可是这时却遭遇到了“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负责芙蓉镇的调查组长李国香,早在此前嫉妒胡玉音的美貌,对镇上的富裕人家疑神疑鬼,在一同胡乱猜测指证中,竟将胡玉音与其丈夫划为谋取社会主义暴利的富农。胡玉音夫妇划为富农后的生活受尽批判与苦力,桂桂不忍重负自杀后,只留胡玉音一人。然而悲难的境遇才刚刚开始,从没收财产饱受丧夫之痛,再到经受酷刑常年劳改干苦力,胡玉音经历了我们这一代看来实在难以相信的动乱痛苦的时代。只因那时的法制规章全都依顺于所谓的“社会主义”,稍有权力的头头就可以肆意无规则地划分阶级,人们可以随意告发有走资派嫌疑的人,社会已然乱成一锅粥,人心惶惶,互相之间不敢交谈,生怕说错话就被划分出来。这是一段怎样的过往,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只剩下提防与猜疑。
就在这段荒乱的背景下,忍受着无知麻木民众的批斗与每日劳动的身心煎熬的胡玉音得到了“五类分子”秦书田的照护。这不禁让人感慨,无论在多么黑暗的压迫下,总有人有良知,“今年春上——一九七九年的春上,镇革委派人来找她去,由过去整过她、把她划作富农成分的人通知她:你的成分搞错了,扩大化,给你改正,恢复你的小业主成分,楼屋产权也归还,暂时镇革委还借用。”上头只用一句话便说清了那么多年的苦痛,这是多么可笑、让无辜的百姓饱受折磨的那些日子,到头了却像是不小心弄错的闹剧,留下了多少伤痕和痛楚。最后秦书田也回来和胡玉音及儿子团聚了,尽管历经磨难和煎熬,中国人民在冲破那段不堪的岁月后迎来了希望和光明,生活甩掉阴暗后仍是朝着真善美走去。
作者古华用近二三十年的经历、生活背景完成了承载着芙蓉镇一路的坎坷曲折的辛酸历史,用严肃、认真的眼眸回望那了一段岁月,告诉我们这片中华大地上发生过什么,让我们思考过去,珍惜当下,让我们知晓无论苦难如何到来,总会有希望降生。
【值班编辑: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