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面塑人家》蹿红网络,这部纪录片荣获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并登上了燕赵都市报5月26日“河北故事”版面。而《面塑人家》的主创人员正是我校15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樊金龙、赵子敏和李辰畅。这部以井陉县南张村面塑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展现了面塑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的坚守、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南张村面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面塑人家》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后,燕赵都市报新闻周刊主编崔中波和资深记者栗强联系到了《面塑人家》的指导老师赵志华,从《面塑人家》的创作切入,深入了解了非遗纪录片的现状,与文化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们共同探讨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以及短视频与纪录片的异同。
交谈过程中,栗强记者对非遗纪录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谦虚地称自己是门外汉,想要多多了解。实验中心曹林老师最先为其答疑:“纪录片讲究连续性、故事性。它是特别有情怀的片种。”当聊到时下短视频非常流行,为何会让学生安安静静地拍纪录片时,广播电视学系主任魏茹芳说:“当下短视频盛行,有时代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的支撑,二是年轻人的捧场,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需求。短视频和纪录片,是快与慢两种类型。我们给学生讲课时,两种片型都要看,要快与慢兼顾,追求快与慢的平衡。”
学院党委副书记仇静莉说:“我们学院很早就有文化寻根项目,走遍河北,寻找民间故事、古村落、美食、古老的服饰、长寿的老人,给文化做一点贡献,也给学生实践平台。通过镜头展示非遗,是非常震撼的,可以影响年轻人一代。通过文化寻根,追本溯源,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仇书记的一番话,两位资深媒体人表示落实实践教育学生的方式是最值得提倡的,也是对学生最有益的。
当谈话接近尾声时,众人将话题转回了《面塑人家》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和获奖心得上。“《面塑人家》这部片子,就展现了面塑在世世代代传承过程中的坚守、创新和发展,体现了南张村面塑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这种朴素的民间艺术,承载了南张村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福寿康宁的期盼,对家园后代的热爱。”《面塑人家》的指导老师之一赵志华说。除此之外,主创人员之一的赵子敏表示:“拍摄这部纪录片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出更多优秀的有意义的作品。
媒体报道相关链接:
【河北故事|《面塑人家》寻根非遗获全国大奖-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i6830921730349859332/?app=news_article×tamp=1590741621&req_id=202005291640200101310990773331D5AA&group_id=6830921730349859332&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河北新闻网《面塑人家》报道链接http://yzdsb.hebnews.cn/pc/paper/c/202005/26/content_37918.html
河北新闻网《面塑人家》报道教育版报道链接
http://edu.hebnews.cn/2020-05/27/content_7868785.htm
【责任编辑:张惠瑀】
领奖现场
拍摄现场
赵志华老师指导学生后期制作
《燕赵都市报整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