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老文字的演变—访我校2013-2014年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课堂
时间:2013-12-04 17:20:09

(新闻中心记者 王贝贝 杨华)

    我校2013-2014年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趁此机会,记者走进了人文学院参赛教师安兰朋老师的《训诂学》课堂,听课的是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

    《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而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分支,与文字学、音韵学相并列,以词义研究为主。

安老师的课堂现场

    上课前,安老师提前到达教室,此时的她正在准备上课要用的资料和幻灯片,并不时地与前排同学温和地交谈着上节课讲的内容。铃声响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简洁大方的幻灯片,红色字体显示出所讲内容的大标题,之后列出详细的小标题,“要点、解释、举例、延伸”,清晰的条理,明朗的形式,使得幻灯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大方的格局和色调与安老师和蔼的笑容格外和谐。

    对上节课的内容稍作回顾后,安老师开始了本节课的新内容——对训诂方法之形训的讲解。讲到文字的异源时,她把知识点分为三个方面:1、原始性的异源;2、讹变性异源;3 演化性异源。每个方面安老师都分别从“概念分析、字体演变释例、文献用例印证字义”三个方面来讲解。如在讲“原始构型不同,所表本意相同”时,以“明,照也,从月从囧”为例,安老师说“囧”现在人们的理解就是两条眉毛下垂、大张着嘴的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在古代,人们造这个字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为了更好地解释,她鼓励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像房子”、“像窗子”等新奇的答案回响在教室里……贴近生活的启示、有理据的联想、深入地思索,让同学们把对《训诂学》的晦涩枯燥古板的印象一下子弃之脑后。

    在“书写字体演变过程”中,安老师熟练书写甲骨文、小篆的场景令人惊叹。文字最原始的形态、演变中的各种变化以及随之变化的字义和相关社会制度的改革面貌等这些知识在安老师的仔细讲解下,同学们豁然开朗,如获至宝。对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的熟练掌握、融会贯通让安老师更像一个快乐的舞者,在三尺讲台上一次次转身、回眸,时而灵活的写下什么,时而微笑着等待学生们的答案,她的眼中始终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大家来看这个‘伐’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一个武器放在人的头上,这就意味着是砍杀这样的动作,再看它变成篆书后,字形演变为一个人拿着武器,所表示的意义也就变成了拿着武器去讨伐。这是与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时已经有了明显的阶级色彩和阶级斗争……”安老师就这样详细的向学生们讲解着。或许是安老师优秀的课堂把握能力,或许是她那丰富的知识感染着学生,又或许人文知识对学生来说本就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整个教室所有的学生都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着,或抬头回答老师的问题,或低头飞快的记录着什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使整个教室氛围和谐而又融洽,坐在后排的评委老师不时的点头微笑着。

    “这门课有很大的历史跨度,想讲好这门课并不轻松,能看出来安老师备课十分充分,对这节知识非常了解,所以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能跟学生们很自如地进行互动。”一位评委老师这样评价道。“安老师课讲的很详细,内容充实,举大量的例子让我很容易就理解这门抽象的学科,我很喜欢跟着安老师在古文化的世界里游走”,一名大三女同学对我们说道。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爱,相信像《训诂学》这样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会越来越受重视,像安老师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者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敬重。

 

【责任编辑:温瑞连】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