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一线】用课堂圆你的“经济”梦——商学院孟萍莉老师的课堂实录
时间:2013-06-17 15:53:01

(新闻中心记者 程国玉 刘贤雅)

“XX同学,你说一下最佳关税论是什么?”孟萍莉老师讲授的“国际经济学”就在对知识点的复习中开始了。她的声音有一种超凡的吸引力,谦和中带有些许威慑,柔和中又不乏铿锵。




重点分明道清晰

    这节课讲的内容是幼稚产业论(infant industry),孟老师从解释定义到讲述其发展历史,一环扣一环,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在整节课中,老师的幻灯片都是一大亮点。大方、简单、明了,这是给笔者的第一印象。使用白色和灰色做底,标题醒目;用不同的颜色区分内容,重点突出。课件清晰地告知学生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信息,不时穿插的图形和表格既是对文字的最佳注解,又是缓解审美疲劳的良好途径。讲到重难点时,孟老师会结合图形或表格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还及时通过对学生的提问确认大家理解与否。在讲完贸易政策时,她问学生一国的贸易政策的制定会考虑哪些因素。面对错误的回答,她会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述、细讲,不厌其烦。

图文并用深理解

    孟老师善于利用图像的直观以及颜色的对比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同时准确的说明某一理论如何在实际中运用。

    她在讲解“幼稚产业保护前后社会福利比较”这个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给大家做了一个示意图。她调出一张函数图,从第一条曲线开始,一边讲解,一边关注学生的反馈。当她确认学生完全理解了这条线时便添上另一条,逐条上加并加以细致的分析,每条线都被孟老师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描画。最后,在她的诱导下,由学生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假设一个国家对其幼稚产业进行了保护,在短期内,它的社会福利会下降,但是从长远来看社会福利总体水平是要上升的。只要最终社会福利水平提高了,那么它的幼稚产业就值得被保护。

理论嵌于实践中

    孟老师从不拷课件给学生,她认为这是学生应付期末考试的主要路径。“我努力教给他们的是一种思路,分析的思路。我希望学生都能认真听课,掌握这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谈到如何将国际经济的理论与实际结合时,她说:“在讲理论时,我会结合某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指出实际问题和理论有差异的部分,并说明原因和解决方法”。为此她还特意举了国内超市摆放进口产品的位置影响销售量的例子。“有些国内超市将进口产品摆放在内部并不很显眼的位置,这就直接影响了国际产品的销量。进口产品一般价格较高,需要进行更加强力的宣传,引起顾客的关注并激发其购买欲望。这样,国际经济的发展才有了支撑和动力。”孟老师强调,虽然这些理论知识稍显单调,但是却是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导,可以保证国际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规避风险,同时为在发展路径上进行的创新提供可能。

    “哪怕极小的细节,都有可能对销售、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利用这些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撬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推动国际经济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腾飞。”伴随着孟老师最后训诫的声音在课堂上响起,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但是对经济规律的探索永远没有终点。

    笔者注目于学生,看到同学们眼中那憧憬的目光和自信的微笑,便已然明晰他们脑中此刻正在勾画着未来应用课堂知识、叱咤商界的宏大图景。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