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王俊霞)
孙大为,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马列教学部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从事中共党史、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研究。2000年以来,主持、参与并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篇,出版学术专著《环京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作为一线教师,他的讲课风格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孙老师独特的课堂魅力。
认真细心 分理透彻
孙老师上课前都会先查看学生们的笔记,以便检验上节课的教学成果并及时把握课程节奏。
在《党的政策》课堂上,孙老师清晰明确地分析党建设时期的相关政策和其中蕴含的智慧,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的手法重现党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他的授课思路清晰明朗,既体现在分析大政策上,也贯穿在讲述小问题中。他按时期分段讲解党的建设问题,在讲述土地革命时期党的路线和政策时,运用设问的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具体分析党的政策问题,既加深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强化了学生们的认知深度。在分析“怎么做”的问题时,孙老师通过丰富的实例,详细介绍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用人谋略以及作战观念。他把战略战术概括为“拖、快、退”三字,又通过讲述毛泽东打持久战、以农村为落脚点的具体事例,深入透彻、全面准确地让同学们领会体悟了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孙老师在课堂上
幽默诙谐 与时俱进
在学校贴吧,笔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我想去蹭孙老师的课,我觉得老师的课很受用,而且老师幽默风趣,我太喜欢了。说起历史,没有几个人比说起娱乐高兴;说起历史老师,没有几个比说起易中天兴奋;说起蹭课,没有几个比说起出去玩激动。可是在孙老师这儿,好像一切都是例外。他站在经贸的三尺讲台上热情洋溢地讲解,堪比学者在百家讲坛上平易近人地解读。”
如何提升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的难题。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他想传达给学生这样的理念:人们要充分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并且要紧密联系现实。孙老师从教十一年,他始终不忘与时俱进。在借鉴其他老师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孙老师发现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在上课过程中,孙老师将肢体动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给学生们讲述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历史课。在讲述毛主席的用人策略时,他生动幽默地重现了当年毛主席与一位老农的对话,让学生们在欢笑之余自己思考其中奥妙,使授课效果和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学生们使用手机这个问题时,孙老师从手机的利弊两方面分析其对学生们的影响,并建议同学们应正确利用手机的方便迅捷的优点。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用手机及时查阅史实或是所学知识的相关资料,使手机在无形之中成为了辅助教学的工具。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孙老师既教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教研究生《党的政策》。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问题,孙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案。他认为,首先,本科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需要多听老师讲案例、分析问题,才能逐步培养、循序渐进;而研究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较强,很多问题只是需要老师的提点和指导。第二,本科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思想深度不够,缺乏全面思维,需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才能锻炼能力,所以在授课中他会着重分析知识;而研究生逻辑分析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他会拓展课外知识,并且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第三,在主动性的问题上,本科生的主动性较差,可能有逃课、不认真听课等不良行为,对知识的认真度不够,需要让他们提高对知识的重视度;而研究生在认真度、学习质量方面优于本科生,所以老师在此方面不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孙老师以求真务实为教学理念,以传递历史、联系现实为使命,以幽默实用的讲课风格为传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己任,以淡泊明志、敢为人先的品质为宗旨,在历史讲台上书写着辉煌,在青春的目光下诠释着榜样。这就是孙老师,一个平凡又出色的榜样。
【值班编辑:李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