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王紫涵)
临近秋分,空气中却已寒意阵阵。晚上7点,笔者穿过校园小路来到灯火通明的2教,走进刘东华老师《管理学原理》的课堂。同学们陆陆续续地结伴到来,他们大多穿着或是带来了外套,因为这节课要持续到10点左右。
援引案例 透彻讲析
刘老师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教室,他先走下讲台在教室里巡视一圈后,问了一些同学的学习情况。“先说点儿题外话……我们上一节关于第一部分的内容没有结束,近二十年在管理实践界和理论界有比较热门的两个理论,大家还记得吗?讲的是哪两个理论?”刘老师开始娓娓道来。
《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学院审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选课。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其目的是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对于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前瞻性。
刘老师介绍说,管理理论新发展包括学习型组织、核心能力理论。卢桑斯在1976年提出的权变管理理论,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学习型组织是弗瑞斯特和彼得·胜吉提出的。企业在建立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突破自我与系统思考、组织学习和边界方面具有优势,是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践。
刘老师结合案例,将艰深的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何为学习型组织,他以微软公司为例,介绍了微软公司在知识、能力的动态管理方面的举措。在讲到核心能力理论时,他援引海底捞的案例,进一步分析。
头脑风暴 集思广益
刘老师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便在课堂上随时开展讨论、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了解微软公司管理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后,同学们针对微软公司在知识、能力管理上的可取、不足之处展开了积极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其中一人负责将讨论的结果总结记录,并派出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说明。其中有三个小组在讨论后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与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非常具体地体现了集思广益、团队合作的智慧。每一个人的思维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拓,能有效拓广思路,激发灵感。同学们在刘老师的课堂节奏引导中,会紧随老师的思维步伐,不易分心。
严格要求 不忘初心
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管理实践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刘老师倡导权变、批判的原则并且结合管理实践进行教学。除了相关教材的内容,还及时吸收最新的管理实践和学术进展,并结合自身管理和企业咨询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应用于教学之中。
刘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强调了平时课堂表现的重要性。他改革成绩构成和评定方法,平时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的获得要求同学课上、课下的广泛积极的参与,包括课后作业、作业课堂分享、课堂讨论等环节,还引入组织学习的模式。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学习讨论小组依据同学参与和贡献情况,期末给每位同学打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准备、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不会找问题、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只有记忆,没有思维。所谓观点看法,其实就是对于问题、矛盾经过深入思索后的一种回答、一种判断。
刘老师看上去比较严格,但他怀着一颗对学生真诚负责的心来教学,并寓教于乐。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刘老师没有丝毫倦意,要知道下午他一直有课,从两点半开始,已经上了差不多六个钟头了。
下课了,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已深,寒意依然,笔者心中却感到无比充实,这来自于获取知识的幸福感,更来自对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刘老师的仰慕之情。
【值班编辑:李梦月】

课堂上的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