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爱心教学子 创新实践育百灵——访艺术学院潘秀昀老师的魅力教学
时间:2015-11-12 10:14:52

(新闻中心记者 王俊霞)

     听说艺术学院有个潘老师特别好:上课有激情,有创造力,负责任,用爱心去教书育人,她经常为学生举办音乐会,她的学生参加各种正规比赛获奖,还有一位参加“星光大道”获得周冠军的,潘老师还多才多艺,加班加点辅导外国留学生唱中国戏曲,是个德艺双馨的好教师。真有这样的好老师吗?10月28日,怀着着疑惑和渴望的心情,在艺术学院采访到了课上激情似火,课下温柔恬静的潘老师。


潘老师生活照

教学严谨 层次清晰

         罩着红色丝绒琴罩的钢琴倚墙而立,上方的木质墙上错落地挂着一些著名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的彩色照片,窗子下面白色的工艺花架上几株翠绿的绿箩与吊兰垂落接地。明亮的玻璃窗将初冬柔和的阳光透射在贴满本色木条的房间(隔音效果)……温馨、雅致,充满了艺术气息,这就是艺术学院潘秀昀老师的声乐教室。没有成排的座位,没有成群的学生,传说中的声乐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约六平方米的房间里展开,老师在这里洒下辛勤的汗水,学子的歌声从这里飞向远方。

    艺术学院专业技能课的授课形式不同于其他学院,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每位老师在每个年级都有3-4名学生,每位学生一周有1-2节专业课。今天潘老师为大三的唐嘉授课,教授的是一首难度非常大的花腔歌曲:《玛依拉变奏曲》。潘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是这样的:首先了解了一下学生课下学习的情况和今天的嗓子状态。第二步,结合本节课歌曲的特点为学生做发声基本功练习。在练习中老师不断地询问学生的感受,并及时调整练声曲内容。这个练习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逐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歌唱状态,为演唱作品作铺垫。第三步,作品难点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作品中的难点,重点练习,演唱中不断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老师再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尝试,直到难点攻克,再放到全曲中,检验难点与全曲的结合是否连贯。第四步,进行作品分析,分析词曲作家的写作意图,歌曲表达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老师在讲解这一步时用了“孔子学琴三境界”的故事启发学生要把作品吃透,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最后一步,进行完整的演唱,并布置课下练习任务。有人说,听艺术类的课总觉得不好懂,因为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准确的任务分界,但是潘老师的课却环节清晰,目标明确,逻辑层次严谨,让一个外行人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另外,在整个教学中,潘老师一边用手弹琴伴奏,一边用耳倾听学生演唱,一边用脚踩钢琴踏板,一边用手势引导歌唱位置,还要不时地讲话,激动时还站起来做演唱示范。真是手脚并用,全身心投入。


潘老师为学生上课


理念先进 责任心强

        在采访中得知潘老师是一位有着21年教龄的老教师,2003年国家公派赴俄罗斯留学,系统学习“美声唱法”。她说,通过国内外的学生对比,越来越发现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尤其是声乐教学,是在学生的身上“制造乐器”,更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不能拿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演唱。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嗓音特点进行演唱风格培养。潘老师还特别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她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演唱是一个二度创作过程,教学生一个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技法运用能力比单纯教唱一首歌曲重要得多,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他们多思考,多问为什么的习惯。这一点,已经体现在她的课堂教学中。潘老师说,教师工作是一个良心活儿,尤其是大学,更是如此,讲多少,讲多深,人才培养到底达到什么程度,全在教师的责任心上。潘老师在学生大一入学就要让对每一位学生把学习经历,个人爱好,今后的理想,对老师的希望等都写在纸上,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声音条件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四年的学习中如果有必要,再对计划作调整。


潘老师为学生上课

富于创新 注重实践


       在潘老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她说,声乐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但不能说就等同于实践教学,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表演者,表演就要上舞台,那才叫实践。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上台或在人多的场合演唱,不断积累舞台实践经验。因此,潘老师从2009年就开始了“课堂学习+课后实践”模式,课后为学生举办各种主题的音乐会和小比赛,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检验。现在已经形成固定的模式——“周末音乐会”。虽然规模只限于老师所教的十几位学生,场地也是大教室这样的普通环境,但学生在小舞台上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锻炼,舞台经验和歌唱水平都有了飞速提高。当学生在小舞台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和锻炼之后,潘老师就会让她们到更大的舞台上去展示。2012年在校礼堂举办的“许笑铭寸草春晖独唱音乐会”(是艺术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个独唱音乐会)、2014年在音乐厅举办的“潘秀昀学生美丽之声音乐会”都非常成功,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在课后实践的辅助下,许多条件好一些的学生进步很快,水平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08级许笑铭荣获“第二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优秀奖(国家级);09级李多娜获得“河北省小金钟奖”民族组三等奖(市级);10级唐嘉获得“河北省第五届金钟奖”民族组优秀奖(省级)。由于学生在校获得了扎实的基本功,学生继续发展的“后劲足”,在2015年8月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角逐中,李多娜获得了“周冠军”。潘老师不但在声乐课堂上注重实践,在她讲授的戏剧鉴赏课中,她也把实践带进课堂,讲话剧,就让学生自编自演小话剧——“五分钟微话剧”,学生们演的“我爱我坟”,“康定情歌”、“大话西游”等在课堂上给大家带来非常新奇快乐的感受。在讲到戏曲部分时,潘老师自费给学生打印戏谱,教学生演唱《三家店》、《卖水》等唱段,使学生不仅学习了鉴赏知识,还亲身感受了戏剧的魅力。


潘老师学生李多娜在星光大道舞台表演

关爱学生 乐于奉献

    潘老师有十六位学生,她对每一个都特别关心,学生说潘老师就象妈妈一样。高校教师一般都是按时上课,下课走人,有人戏说大学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 潘老师却很注意与学生的课下交流。她认为通过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关心关注其生活,可以减少代沟,减少隔阂,对提高教学是一个促进。她在教每一门课程的时候都建立了除网络课堂之外的沟通渠道,《声乐》课有微信群“潘老师声乐艺术研究室”;《戏剧鉴赏》课有QQ群“我爱戏剧”;《歌唱语音》课有“情迷意大利”。学生说,潘老师经常在群里发一些励志的或为人处事的文章,让大家讨论学习。老师不但关注学生的专业提高,还关注她们的性格、人格培养。在这些群里,有很多往届毕业生,老师要求他们要经常在群里就专业学习等问题与在校学生交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往届学生的社会信息搜集反馈给在校学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学好专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通过课下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师生感情。在潘老师的十六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一个学生缺乏自信,不敢在人前大声唱歌,潘老师就对他进行心理疏导,降低标准,培养自信,然后,为鼓励她,潘老师特意安排她在潘老师学生的小型音乐会中做主持,克服心理障碍,把他对音乐的态度由之前的“老师,我想转专业”变成了“老师,我觉得学艺术也挺好的”。贫困学生向潘老师借钱,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学生,老师都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并且言谈话语显露关心,温暖了寒门学子的心。其实一个老师,能够被学生开口借钱,那么,说明她一定深受学生信任的。

    潘老师的奉献精神真的让人佩服。为了提高教学,甘愿付出精力、体力甚至金钱。为学生举办课后音乐会,需要潘老师额外加班加点,赶不上校车自费打的是常有的事。老师开玩笑说“我挣得这点课时费都给了出租车师傅了”。不但如此,为了方便学生练习,她还自费买音响,话筒,放在琴房里。她开展的比赛式的音乐活动,要自己掏钱给学生买奖品。


师生合影

多才多艺 谦虚好学

    潘老师是2003年国家遴选赴俄罗斯留学,学习和演唱了大量的欧洲歌剧作品,和俄罗斯艺术歌曲,她把美声花腔演唱技术运用到民族歌曲中来,演唱的中国民歌韵味十足,除此之外,她还对中国传统戏曲感兴趣,学会很多戏曲唱段,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黄梅戏等,都唱的津津有味。她说,歌唱艺术都是相通的,不论欧洲歌剧、艺术歌曲、还是中国民歌、戏曲,科学的方法只有一种,都要用气息,用共鸣,不同的是语言。歌唱者要根据审美品味的不同调整声音位置和共鸣腔管长段短,送声方向,把听众所需要的风格给唱出来。她希望她的学生具有这样的先进的、国际化的歌唱技术理念并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歌唱风格,另外还要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充实不提高自己,很难长期教导学生。”所以老师非常注重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思想修养的升华,关注时事,广泛阅读,与时俱进。

潘老师为留学生辅导戏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她教学生涯的生动写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她在潜移默化处影响学生的真诚诉说。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2014年潘老师的《品鉴戏剧》被学校立项为精品视频公开课了。我们期待看到老师精彩的教学视频。

                                                                       【值班编辑:王俊霞】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