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的科研写作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7月1日—3日,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米加宁教授、哈尔滨商业大学李大宇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昌其来校举办“大模型写作”学术培训会。学院30余名教师参加此次培训会。
本次培训从“借助大模型写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人机共创的进阶应用:如何与大模型高效合作”“借助大模型写一个高水平基金申请书”三部分展开,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研讨相结合的形式,系统讲解大模型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路径。
在“借助大模型写一篇优秀的学术文章”课程中,专家们聚焦科研写作的实际需求,从技术原理与实践操作两个维度展开讲解,阐释了大模型辅助学术创作的核心逻辑,从选题立意、文献综述到框架搭建、语言润色,详细讲述了大模型在学术论文写作全流程中的应用场景与实操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演示,指导教师如何精准输入指令、筛选模型输出内容,让大模型成为论文写作的“高效助手”,通过“研究场景界定+输出格式规范+数据范围限定”的三段式结构,提升大模型输出内容的针对性,避免技术应用中的内容同质化与科学性偏差。
在“人机共创的进阶应用:如何与大模型高效合作”课程中,三位专家分别剖析了人机协作的底层逻辑,大模型并非简单的辅助工具,而是需要通过明确目标、迭代交互来实现深度协同。学院教师分组进行实践讨论,针对同一研究主题,各组尝试与大模型进行多轮对话式创作,随后分享协作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
最后,专家们结合国社科、国自科基金申报的特点,从选题创新性论证、研究方案设计到预期成果表述等方面,详解了大模型在课题申报书撰写中的应用策略,借助大模型快速整合前沿研究动态、优化论证结构,同时要对模型输出内容的学术严谨性把关。在实践环节,教师们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尝试让大模型辅助基金申报框架写作,并围绕框架展开讨论修改,进一步提升了实操能力。
本次培训会系统梳理了大模型在科研写作中的应用方法,既有前沿理念的解读,又有具体场景的实操指导,有效提升了技术工具的使用效能。学院教师不仅系统掌握了大模型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方法,更对人机协作的学术写作新模式有了清晰认识。学院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科研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与学术成果产出。(供稿:公共管理学院)


培训会现场
【责任编辑:张惠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