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赴雄安新区开展基层治理主题调查研究,对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基层治理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详细调查分析。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此次调研被学习强国、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媒体报道。
实践团先后调研了雄县黄湾村、胡各庄村和马蹄湾村,了解到在基层政治治理方面,乡村“两委”牢牢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 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党建引领群众社团工作,努力提升依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组织功能;在基层经济治理方面,乡村充分发挥“万亩梨园”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富裕的“双赢”目标;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乡村以党员为骨干,以志愿组织、民兵连为助力,逐步形成致富有路、办事有力、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样态;在基层文化治理方面,通过建设文化设施,制定村规民约、宣传红色文化等提升村民文化生活水平,建立起“红色+绿色"双轨积分制等有效的基层文化治理数励机制;在基层生态文明治理方面,坚持“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建设“无废"示范村,打造清洁美丽新乡村。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被雄安新区基层党组织的奋斗精神和治理成就所振奋。实践团成员张力旌说:“通过此次雄安之行,实地感受了新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大理论内涵。我们坚信,一座‘妙不可言、 心之向往’的未来之城将以精彩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