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访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王振平
时间:2014-11-19 10:40:30

(新闻中心记者:谷玮 曹曼 孙天保)


王振平工作照


王振平与新闻中心记者合影

    编者按:他是一位在职多年的正厅级行政官员,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莫道风流》、故事点评读物《小学生生活红绿灯》、长篇纪实文学《人生无悔》、《中国官员在新加坡》等多部著作;他也是一位情感丰富的诗人,写下了《恋歌情曲》等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集;他还是一位兼职教授,时常应邀参加专题讲座,把丰富的知识奉献于社会;他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言谈举止之间散发着稳重谦逊的长者气息。

    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振平。王振平,男,1959年生,河北晋州市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在不同工作岗位长期从事立法、行政管理和实践研究工作;热爱文学,坚持业余创作,发表多部多篇政论、法律和文学作品;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省人大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经贸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等。

    敲开王振平办公室的门,他立刻从座位起身,热情地迎接我们这些来自母校的学生记者。他那谦逊内敛的笑容、温和深邃的目光以及平易近人的长者风范,像久别重逢的老师一般,令我们的心灵倍感温暖。随后,他引领我们参观了前不久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党支部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以“激发正能量 共铸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展牌,并就展牌内容向我们进行了介绍。

    在这初次见面的短暂交流间,我们深深感到,王振平虽然已经毕业三十余年,但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母校,有着浓浓的母校情结。“今天很感谢母校,通过这个机会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的学生时代。”他高兴地说道,眼中带着兴奋与幸福,大学时代难忘的点滴也慢慢浮现在他的眼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通过自己的刻苦读书和苦心准备,王振平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时代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人人羡慕不已的大学。1978年10月24日,他抱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天之骄子”的自豪来到了河北经贸大学(时为河北财经学院)商经系报到,开启了自己卓尔不群的大学生涯。

“勤学苦读,这是时代的需要”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中国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八十年代的祖国百废待兴,当时的大学生身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兴盛的希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共同心声,王振平亦将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用读书去丰富自我,以期为民族的复兴尽绵薄之力。

    那时候没有图书馆,教室的环境较为嘈杂,王振平为了节省从宿舍到教室的走路时间,便在宿舍里坚持读书。宿舍的两张床之间架起个小衣柜,这个小衣柜便成为了他的“书桌”,小衣柜旁边放着的马扎成为了他的“板凳”。他除了读一些专业课程的书籍,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三大本厚厚的《资本论》,他不知读了多少遍;每次回家的时候,他也会带着几本书回去,一有时间,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思辨中撞击,在顿悟中成长,大学时代的读书学习,成为他积蓄黄金能量的重要四年。

    读书虽然枯燥,但是对于王振平来说却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通过自己的读书经验,他饶有心得地将读书归纳为三个阶段:入门,登堂,入室。第一阶段,待到自己能分辨出好的书与平庸的书时,就已经入门了;第二阶段,若能在书中的一字一句中品得书中韵味,就已经登堂了;第三阶段,当情不自禁地在书中融入自己的言语和思维时,就已经入室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有读书心得时,王振平便及时记下读书笔记,在疑问中求促进,在反思中求升华。在他办公桌对面墙上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读书学习,积累知识,疑问反思,实践创新”。这十六个字可以说是他“感悟科学人生”的真谛所在,从中我们也感悟到了他博学多才的原因所在;在他大量的著作中,我们亦彷佛看到了他青年时代刻苦读书,笔耕不缀的身影。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振平坚持读书、勤记笔记、疑问反思的习惯,使精神仓库不断充实,更使人生变得愈益厚重。

“应用实践,这是成功的基础”

    一块好钢,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方能展示它的风采;一棵好树,需要经过反复修剪,方能展现它的英姿;一位优秀的人,需要经过心智磨砺,方能向社会证实他的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磨砺心智的重要途径。

    在王振平看来,读书固然重要,实践亦必不可少。为了学好《商品学》这门课程,他挤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来到工厂的生产流水线,深入细致地观察千姿百态的商品,了解商品的用途、使用价值、材质构成以及生产流程;他还向我们描述了曾经在市工商局勤工俭学的经历:每天拿着票据、红头文件、文字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归类、验收、登记,最后建立卷宗。他告诉我们,这些工作琐碎而细致,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使他少了些年青人的浮躁,多了一些成熟稳重的定力。

    大学期间的这些实践经历使得王振平收获颇丰,他把他在实践中的感悟一一书写,写成了《勤工俭学使我们学得深而活》并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这不仅体现了王振平在学习和工作上的认真态度,亦彰显了这位青年学子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王振平不是关起门来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满腔热情地关注着改革实践。他和同学朱仲达(当时叫朱振书,现为省检察院纪检组长)一起到市轻工业局毛棉麻丝公司与下属的化纤织物厂同志座谈企业承包改革情况。当听到这家区办集体企业在承包改革中质量、效益“双丰收”的情况后,联名撰写《“包”字进城 一“包”就灵》的短文,发表在河北日报上。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认真整理了这份调查报告之后,心里是那么高兴,这不只是写了几行字的问题,而是自己第一次有意识地面向现实,由理论走向实际所迈出的第一步。这是一个人应走的正确道路。我今后要这样走下去,希望在这个道路上把学生腔的习气丢掉,丢得越彻底越好,越快越好。”

    在这许许多多的经历中,最令王振平难忘的,是和当初的同窗挚友马誉峰(现保定市市长)在定县进行社会调查的经历。王振平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随着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的闲置。但理论界并不承认我国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政策上也不允许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务工经商。也就是说,当时还存在着理论与政策上的“禁区”。基于这个背景,如何认识和看待农村的改革,如何认识和看待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认识和看待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经商,就成为王振平和挚友马誉峰时常思考的问题。

    “当时我和马誉峰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地跑,去农工部、统计局、工商局、税务局,到一些个体网点挨个登门造访,接触了大量个体户和乡镇干部”,他说道,“在当时社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论证,我们得出了可以‘务工经商’的结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将这次调查报告向省局和学校领导汇报后,获得了学校以及工商局领导的大力认可,并引起了高度重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之后不久,恰逢当时省工商局要代省政府起草一个发展农村个体工商业的试行办法,他俩被邀请到北戴河参加会议讨论,不仅使这次调研成果部分转换为政策规定,也为日后走上行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运动锻炼,这是学习实践的前提”

    如果说读书和实践可以丰富精神,升华灵魂,那么运动则可以锻炼身体,强壮体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时期的王振平刻苦读书钻研之余,仍不忘进行户外锻炼。每天下午,去操场打篮球是他的“必修课”,如今这个“必修课”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三十年来从未间断。他一直认为,“健康的体魄是完成学习任务、进行社会实践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王振平在读书时,曾看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十分赞赏关于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四大作用的观点,特别是德智体“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的思想。毛主席非常注重锻炼身体,他提倡日浴风浴雨浴水浴,或在下雨天往山上跑,或在橘子洲头逆流而上,或在爱晚亭露宿,不畏风雨,迎难而上。这种精神给予王振平很大鼓舞。在运动中,他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收获了坚强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不仅成为他的优秀品质,更为他日后工作中冲锋向前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健康与 锻炼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王振平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现在的大学生运动量太少了,每周只有一节体育课,但你会发现好多学生穿着紧身牛仔裤,足以看到现在的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态度。”从他的叹息中,我们亦可感受到他对当代青年强身健体与强壮体魄的期望。

    1982年6月,王振平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他在黑板和笔记本上写下了几行大字:“踏踏实实走艰难的路!”“艰难苦辛青春时,风华正茂同唱志。来日有期举杯贺,览路有勋留青史。”他以此鞭策自己,勉励同窗好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随着时间静静地流淌,岁月痕迹已悄然印在了他的额头。从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到如今事业游刃有余的谦逊长者,三十余年的岁月沧桑,三十多载的风风雨雨,他凭借自己脚踏实地的毅力,热情似火的情怀,高远志向的坚定以及时代赋予的责任意识,在行动中彰显其为人之谦逊,行事之认真,治学之严谨,演绎着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值得在校的我们学习和敬重。

寄语学弟学妹:
    把自豪感、优越感转化为真才实学;
    把信念理想转化为真抓实干;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把热情、激情转化为定力、毅力,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成就一番事业;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知行合一,贵在实践。

祝愿母校:
    越办越好,更加开放与包容;
    增强国际交流,努力成为国内一流大学;
    培养人才,不仅有量的增加,还有质的提高,向社会输送更多精英!

【值班编辑:景洋子】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