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曾:怀一颗感恩的心,走自己认准的路
时间:2013-05-16 09:42:01
(新闻中心记者 李杰)
 
从刚入大学英语30分,到现在北大硕博连读;从由于家庭贫困无法自己支付学费,到现在一直在大学奋发有为,在他的求学路上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支撑他一直前行?让我们走进他,一个时刻怀有感恩的心,坚定走自己认准路的人——李文曾。


主人公近照
 

背负行囊,远奔他乡——风雨求学路

云南大理宾川县那边农村的条件很差,多面环山,当地的农民大多数要靠天吃饭,土地要靠雨水灌溉。近几年云南干旱,本就拮据的农民,如此一来更是雪上加霜,从那里长大的李文曾,自小就懂得艰苦朴素、吃苦耐劳。
 
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一直在他心里铭记,当拿到河北经贸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悲喜交加,可以上大学让他欢喜,而面对4000元的学费,他又如此哀叹。不过他告诉家人:“国家政策这么好,学校会给想办法的,等咱家有了钱,立马给补上,应该没事儿!”
 
    2005年9月,17岁的李文曾独自从云南扛着装满被褥和衣服的布袋,带着家里仅有的1000元来到了河北经贸大学法学1班。
   
身穿一件微微褪色的T恤衫和一条迷彩裤,脚着一双裂着大口子布鞋的李文曾走进宿舍,“大家好,我叫曾阿牛!”他面带微笑,操着一口地方口音很重的普通话。
 
第一次到食堂吃饭,手里的馒头他嚼地很大口,就像其他同学吃面包一样美味,盘子里的菜,每次只会剩下丁点儿菜汤。生活艰苦的他,每天只有5元的伙食费,甚至每顿饭都有严格的价钱标准,偶然一次的饭量超标,他总会自言自语:“今天的饭菜超标了啊!”一身衣服他可以穿几年,平时用的牙膏他挤了又挤,洗衣粉倒了又倒,一点儿也不剩。
 
 
负责他们班的白玉祥老师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是白老师留给李文曾的第一印象,之后他去了白老师的办公室,并把他家里的情况说明了一下。白老师向上面反映情况后,学校也进行了了解,连续几年的干旱,地里的庄稼很难生长,连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
 
为了交学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李文曾一直在做兼职,打扫教室卫生,写稿子赚取稿费,除了生活上留有一小部分的钱外,他会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白老师,有一百交一百,有十块交十块,李文曾诚恳的态度让白老师佩服。后来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李文曾通过绿色通道学校贷款解决了第一年的学费,而此时李文曾告诉自己:“我要学出个样来,一定要!”
 
李文曾高中时的学习,和他大学身边同学的情况不太一样,学校没有让学生上早、晚自习的规定,他的高中就像上小学一样,没有紧迫感。步入大学的他,当别人松懈的时候,他开始忙碌了起来,并且一直坚持了下来。
 
由于底子差,第一次英语考试他只得了30分,他不敢开口说英语,也没有那样的意识,在班级学习成绩不算很好。这样的挫败没有让他失落,反而他更加努力,英语的学习从基础开始,从发音开始,一次次的写,一次次的背,他从未间断。
 
学习之余,学校的很多活动他都会参加,加入学生会,他进入了生活部,成为了一名干事。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或者学院组织各种晚会,都会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当运动员气喘嘘嘘地跑完赛程后,他会为运动员倒上一杯暖暖的热水,送上一件保暖的外衣。当各种晚会结束后,他会和其他同学一起摆放桌椅,打扫卫生。
 
学生会第二年换届,当老师把他提升为部长时,他主动请求老师还让他继续做干事。在他心里,生活部是为学生服务的,作为干事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没有太多的名分,也就不会顾及太多。受他影响的齐伟,也主动找了老师,从部长转为了干事,和同学们共劳动,同快乐。
 
李文曾影响了身边很多的人,也感动了他们的班主任白玉祥老师,并且白老师告诉自己:要为李文曾这样的学生做些什么。
 
师生情深,恩者义重——浓浓世间情

“要到交学费的时候,李文曾没先发愁,我就先愁了!”白玉祥老师笑着说,在他作为辅导员这么长时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李文曾这样的学生,也从来没有为了一个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做担保,去为他争取学费,寻找资助者。直到现在,李文曾还不知道白老师为他所做的一切,“他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在背后为他做些事情,这样他更能够全心读书,学有所成,比什么都好,”白老师说。
 
    大一下半学期,白老师为了给李文曾寻找资助者,他主动给河北青年报打电话,寻求媒体的帮助,“我可以用自己的人格担保,李文曾是一个值得资助的学生,”白老师对媒体相关人员说,而在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报社那边已把白老师所说的话录了音。之后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报社把录音给播了出来,老师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很多媒体找到白老师,而白老师却没有过多的说些什么,只是告诉他们:“你们去看看那个孩子。”
 
    李文曾的事情报道后,大一下半学期末,石家庄五七路的一家企业厂长席玉莲托人来学校找李文曾,当时李文曾没有手机,没能和他取得联系,也没见面。等大二开学后席女士找到了他,“周末的时候到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席女士对李文曾说。“在这段时间里,我在异乡找到了亲情的温暖”李文曾的日记里写道。
 
    大二下学期,李文曾认识了沧州的郭春阳先生,他是一位企业家,也给了李文曾很多帮助。“他们给我的帮助很多,可能自己能回报他们的很少,但是自己一定得懂得感恩,懂得以后自己有能力了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因为那样我们会觉得温暖,活的才更有意义。”李文曾常常这样告诉自己。
 
心怀感恩,始于足下——漫漫人生路

   “不要忘记他人为自己做的,哪怕自己当时什么都回报不了,但是自己心里要永远知道,自己是怎么度过那些艰难岁月的”一直萦绕在李文曾脑海的话语。
 
在校期间的李文曾,不能过多的去回报帮助过他的人,他做的只是在校刻苦努力地学习,暑假去资助者的工厂免费打工,用自己仅有的力气回报他人。直到现在,李文曾还和那些资助过他的人经常联系,打电话、发短信,汇报现在的情况,每到石家庄和沧州都会去看望他们。
 
大学毕业离开学校那天,李文曾给王莹书记写了一封感谢信,笔墨间流露着他对学校一草一木的喜爱,感谢学校对他的培育和帮助。
 
    怀有一颗感恩心的李文曾,有着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精力和动力去学习,去实践。学校和学院的很多活动他都参加,绝不后退,到了大四他还是一如既往。他对每次机会都很珍惜,而结果的好坏,他不会过多的去在乎,他所享受的是其中的过程,而过程往往会让他成长很多。
 
    考取北大法学研究生是他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为此他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他一直坚持6点去学习,晚上宿舍11点熄灯后,他依然借着厕所的灯光读书到凌晨。由于大学四年他参加的活动多,很多学习的时间会被占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挤时间。他利用午休2个小时去学习,四年下来,他很少有过午休,但他却比其他同学多学了1920个小时。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李文曾从刚开始不敢开口说英语,到现在可以很流利地同外国人交流,从班里的中等学生到每次获得奖学金,乃至国家励志奖学金。
 
2009年,他第一次考取北大研究生,当笔试成绩过线进行复试的时候,一位北大本校的学生把他顶了下来,那位同学已经考了3年。考研失利后,李文曾没有过多失落或者抱怨,“当自己认定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且也努力付出时,我是不会轻言放弃的,”他告诉自己。
 
之后一年的时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直到2010年,他考上了北大法学研究生。步入北大的李文曾依然在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归,为家人,为恩人,同样反馈社会,尽自己微薄之力。”他写道。
 
在北大学习,李文曾名列前茅,包揽各种奖学金,并且广泛参与学术科研,承担多项课题,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期间他还去哥伦比亚大学交流访学。2012年,他以优异的综合成绩获准硕博连读,现在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对于李文曾来说,现在的努力是为了将来,为了可以让家人幸福,给帮住过他的人一个交代;同样到了一定程度,他会帮助更多的人。
 
漫漫人生路,他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只要他认准的路,他会坚定地走下去,不犹豫、不徘徊、不退缩、不轻言放弃。在他的个性签名上有这么一句话:“对知识的渴望、对秩序的尊重、对美德的信仰,以及最重要的———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对时代命运的关切!”
 
这!就是李文曾,为家人、为恩人、心系国家,怀一颗感恩的心,走自己认准的路!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