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成立于2001年7月,是由原河北经贸大学统计系与河北经贸大学基础部的数学部分合并而成的。河北经贸大学统计系于1996年由原河北财经学院计统系和河北经贸学院计统系以及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统计教研室合并而成。其中,河北财经学院的统计学本科专业始建于1985年,为我校最早的统计学本科专业。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目前设有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三个本科专业和统计学、应用统计硕士两个硕士点,其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于2000年9月开始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于2001年9月开始招生,统计学硕士点于2004年9月开始招生,应用统计硕士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学院下设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数学、工程数学、数量经济、数学建模与实验7个教研室以及应用数学、信息与精算科学2个研究所。拥有3个现代化专业机房和1个数学建模实验室、7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数学与统计学院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2003年《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2008年《多元统计分析》被评为省级精品课。2007年11月订单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9年7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被省教育厅评为河北省品牌特色专业。2011年应用数学被确定为校重点发展学科。2011年8月,统计学被批准调整为一级学科。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数理统计学被批准设立为统计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2008年,学院在石家庄承办“第四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河北省分论坛。每年代表学校组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07年5月,在石家庄成功主办了河北省工业与应用数学年会。2007年学院在石家庄组织召开了“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数学文化系列丛书编写研讨会。2013年,应用统计学被确立为省重点学科。
数学与统计学院取得的成就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在老师与同学的互动过程中,他们探索出了一条最适合的道路,从而使学生们可以真正地学习,让自己成长。
一、以导师制作为主线贯穿实践教学,因材施教提高素质
数学与统计学院自2003级全日制本科生起实行导师制,将导师制作为主线贯穿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学分制管理下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运行导师制工作看,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导师制以因材施教,调动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教师在育人和专业辅导上的优势,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导师制能是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共性教育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施“双证制度”的积极探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率先迈开实践的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搭桥铺路。
手捧大学学历证书,却因没有实际操作技能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是大学生找工作常遇到的尴尬局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站在毕业生的角度,实施“双证书”制度,以缓解这一尴尬局面。从2007级本科生开始,学院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难的事实,在该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开设了“软件工程”方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2009年始,学院与北京全美教育技术考试中心(简称ATA)合作,架构学校与企业的人才沟通的桥梁。将ATA实践类课程嵌入“软件工程”方向的教学。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外其他相近专业也可将“软件工程”方向实践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
通过这种企业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嵌入”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不仅能拿到毕业学历证书,还能拿到证明自己所学技能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种“双证书”培养模式,为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有利条件。这种教学实践的尝试,也大大提升了学院的师资水平,造就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这次“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是数学与统计学学院在“订单实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又一次深化改革。该院“订单实训”人才培养模式自2006年7月开始,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开拓就业渠道、降低培训费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希望在IT领域发展的学生都有了满意的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学院于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
四、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与统计学院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尝试着各种创新,在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比赛”等竞赛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
数学建模竞赛屡创佳绩。数学与统计学院从1997年开始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已有10年,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从第一次参赛至今学校领导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了精干的指导教师。从最初的3个队参赛,发展为目前的每年12个队参赛,逐渐形成了规模。每年学校都组织校内的选拔赛,从参赛的学生中选出优秀分子组成全国竞赛的参赛队伍。同时数统学院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学生参加选修课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反映数学建模课程真正意义上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并且体会到了数学在各行各业的广泛用途。参赛十年来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0余项,全国二等奖20余项,河北省一等奖30余项,河北省二等奖30余项。
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成绩显著。首先学院重视课外研究活动,组织得力,2007年数统学院指导的学生1人获河北省特等奖,2人获二等奖。
开设网络小组,锻炼学生能力。网络小组成立于2001年,经过多年来的实践,网络小组已拥有近20名学生,其职能已从最初的机房维护和日常管理,转化为学生计算机技能、科研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形成了以老生带新生、以研究生带动网络小组科研,进而扩散到全体学生的一个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和平台。
这样的培养模式,2008年被列为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五、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自2007年以来,数学与统计学院有计划有组织地让老师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加入到课题组中,及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科研能力。
2007年院长、副院长带头组织学生与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统计局开展系列社科热点问题研究,完成了多个省社科、软科学、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完成了多个调查报告,其中关于“河北经济增长提速战略研究”获得第九届河北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被引用到河北省政府门户网站:长城在线(www.hebei.com.cn)。关于“从差距看如何加快河北省金融业发展”被省委政策研究室应用(中共河北省委研究室2008年第15期),并得到省领导重要批示,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很有说服力,并批示建议发文各市,形成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内部通报(62)。而关于河北省与浙江“草根经济”的五大差距,被中共河北省宣传部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总12期刊用。在关于“河北教育如何主动适应并保障河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学生进行了大量调查统计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统计分析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这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与统计学院还总结了许多规律,在教授数学方面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因材施教,把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就是考虑到地方高校生源特点,讲授数学概念、理论与方法尽量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讲授重要概念时尽量选用经典的例子。还要注意到尽量结合专业配置例题和习题,避免强拉硬套和专业性过强的例子。配置的例题应难易适度。
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种教学理念李大潜院士曾给予充分肯定: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而且应该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使他们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应该结合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他们现在所学的那些看起来枯燥无味但又似乎天经地义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来源与背景……20世纪末在美国数学教育改革问题上,经过轰轰烈烈的讨论,关于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达成几点共识,第一条就是: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高等数学的主要思想,而不仅仅是了解或记住一些可操作的公式和技巧。
像类似的研究与总结,数学统计学院做过很多很多。
世界是有规律的,而规律又是可以把握的,如果仔细研究,掌握了规律,就能取得成功,在教书育人方面,这种成功的效果就愈加明显,数学与统计学院正是因为掌握了规律,才会走在这十几年中越走越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精神假如得到发扬,河北经贸大学的前景会无限光明!(供稿:数学与统计学院 张梅 整理:新闻中心 李鑫 张迎媛)
【值班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