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已经逝去的农经系——访我校原农经系第一任系主任秦文波老师
时间:2013-05-06 22:15:16
(新闻中心记者:叶世琳 陈培玲 武媛)

    编者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正逐渐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的指导下,我校的农经系经历了它的产生——兴盛——消亡的过程,可以说我校农经系的发展是改革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

    下面就让我们跟着秦文波老师一起追忆我校农经系的发展历程。

    秦文波,男,河北蠡县人士,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1978年到河北省五七干校教务组,后调到哲学教研室并担任负责人。1979年在农经教研室组建过程中任教研室负责人,农经系成立后任系主任。1993年任计统系(现数统学院)书记兼主任,1996年退休。退休后的秦老师退而不休,受学校邀请在学校督导组工作,一直为学校服务到2004年才离开督导组。

退休后的秦文波老师(拍摄于秦老师家中)

在摸索中前进

    1979年12月成立的农业教研室是农经系的前身,而后不久便正式改名为农业经济系。农经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由短期培训到干部学历教育的转变;由干部学历教育到干部教育短训和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最后由双轨模式转变到普通高校教育阶段(也就是国民教育的单轨阶段)。

    农业教研室成立之初,秦老师他们就先去了北京农业部寻求一些帮助,主要是要解决教什么内容和师资这两大问题。于是最先成立了农村人民公社经济管理师资培训班(共办两期),办此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自己学校的专业师资,这个班是和农业部合办的,老师都是全国著名农业院校的著名教授,像西北农业大学的王广森教授、东北农业大学的赵天福教授还有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们。在这些著名教授的带领下,农经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而后成立了河北省青年干部培训班(共办三期),这个班属于两年制的在职证书教育,相当于大专文凭。84年至90年是双轨模式阶段,91年以后进入普通教育阶段。学校不断在摸索普通高校的教育规律,在摸索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经验。

(人民公社经济管理师资培训班留影)

“取得的成绩只是以后奋进道路上的起点”

    在系领导班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管理下,在秦老师谦虚严谨治学态度的影响下,农经系的发展逐步进入兴盛阶段,不仅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且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当时农经系十分注重学生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政府的紧密结合,当时经常请农业部以及其他的政府官员来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农业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些发展变化。“学习管理,你管什么?必须先懂这方面的技术才能管理”秦老师说。因此秦老师他们在参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时,专门设置了技术类的课程,如作物栽培、果树栽培、畜牧学、土地管理等课程。另外,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秦老师他们加了一门语文课(写作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们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像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随之也进行了调整,国家农业政策也有所改变,农业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农业这一基础产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学习农业方面的学生不断减少。在这一大背景下,我校的农经系也逐渐面临发展困境。因为农经系主要侧重的是宏观管理方面而不是技术方面,因此这方面的招生工作变得举步维艰,在最后一期招生中只有五个学生选择进入农经系学习。 因此在1992和1993年的时候,农经系的一些课程、学科逐渐转到会计、数统、生工等其他院系进行合并整合。农经系从此退出了经贸这个大家庭。农经系虽然不复存在了,但秦老师并有放弃对农业方面的一些研究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农业的发展仍需技术的不断革新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秦老师说。

(农经系最后一届五名学生的毕业合影留念)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秦老师希望我们河北经贸大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竞争力,抓好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要有意识地培养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荣誉观。在学校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我们同时还应保持理性的头脑,要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秦老师还希望我们学校能够走出去,走向国际,因此我们学校前行的路还很长很长。在迎接经贸大学60年校庆之际,秦老师祝福我们经贸大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