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精神的力量——访信息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吕崇善
时间:2013-04-17 17:23:29
(新闻中心记者 徐小丽 李鑫 张迎媛)

编者按:“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云计算,物联网是未来发展方向”,关于这些“高科技”的观点大家早就听过,而离我们最近的图书馆“Frid自助借还系统”就是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案例。在依托高科技力量,享受便利、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让我们走进经贸信息高地——信息技术学院,了解那些年我们学校的“高科技”发展状况。本期带领我们“穿越”经贸的嘉宾是,信息技术学院原办公室主任吕崇善老师。

“自当装卸工” 创业需实干

信息技术学院成立于1998年,是由计算机系和经济信息系合并组建的首批学院之一。“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称机电系,下辖三个专业,分别是铸造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1996年,就是经贸大学合并成立后的第二年,学校为提高办学层次,对机电系进行调整,成立计算机系,主要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而在1995年,铸造专业最后一批学生毕业后,专业就已自动取消,1997年,机电专业也取消了。”吕老师回忆概括了信息技术学院的整体发展脉络。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创办校办工厂时的情景。为更好的让铸造专业学生实习,学校创办校办工厂,在原电容器厂基础上增加一个车间。由于学校资金不足,只好用石家庄军械学院老的机器设备。同样为节省费用,车床等众多笨重的机械设备的装卸任务就由咱们师生自己承担了。不能耽误上课时间,学生们就在星期日干。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用杠子撬,肩扛,合抱等装上卡车,到了学校再卸下来,一直忙到天黑,总算把一批几百斤重的设备运回了学校。有的学生在搬运过程中还受了伤。”

“当时的学生就是能吃苦,会干活,肯奉献。其实学校花钱请装卸工也不是不行,但当时能节省就节省吧。那是学校转型初期吧,困难多,就是需要学生、老师和学校一起并肩作战啊。”吕老师感慨到。

“睡硬床板” 发展需吃苦

那时,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为了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培养更多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系里每年都会组织专门老师带领大四学生去工厂实习。“在保定天威机床厂实习时,同样为节省开支,老师和学生们都住在工厂附属学校的教室里,厂方只给提供床板,学生自己带行李,每天交住宿管理费4元钱。如果住条件好些的得要10元钱,就是太贵啊。”正是在这些实习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意志得到锻炼,同时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兼职辅导员” 重担下践行敬业

“当时,由于招收的学生较多,辅导员比较紧缺。不像现在的专职辅导员,那时的辅导员都由在职教师和行政人员兼任,除了书记,每个人都带班。我最多的时候带了8个班的学生。但老师们都丝毫没有怨言,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认真做好学生工作。”除了学习方面,在生活上,他们对学生也是极为负责。吕老师回忆说,当时,电话还没有普及,家长们要联系学生都把电话打到老师这,老师们经常一接到某个家长的电话就立刻放下工作去找学生,有时直接跑去学生宿舍。

正是由于老师和学生们如此的努力与付出,才使得信息技术学院一路走来,最终取得了今日的成绩。在信息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中,以吕崇善为代表的那些老师们吃苦耐劳,他们的敬业精神更是推动学院、学校发展的最根本力量。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思想的力量同样不可或缺。而今天的我们,仍需要坚守和传承前辈们的敬业精神,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走得更好!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