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成长“日记”——访我校原图书馆馆长马克老师
时间:2013-03-20 14:29:11
 
(新闻中心记者 周月 叶世琳 徐小丽)

    在学校美丽的校园内,矗立着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她便是我校新图书馆。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她如同一个充满朝气的青年,发展势如破竹。

    那你了解学校图书馆的“童年”和“少年”吗?下面让我们跟随原图书馆馆长马克老师一起走近我校图书馆的那些年。

    马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办过县报,1964年调任《保定日报》工作,任记者、编辑,1974年调到河北省干部学校的党办写采稿,1977年到马列调研室分管图书资料组,1992年任校办公室主任,同年任图书馆馆长,1996年退休。

    “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最早称为图书资料组(科级别),而后发展为图书资料室(处级别),然后为旧图书馆,最后发展为现在的图书馆。”马老师回忆说。

    “当时图书资料组隶属马列组教研室,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个工作人员,一个购书借书登记簿,坐落于现二办前边(当时是平房现已不存在)。当时的图书一部分是自己购买的,还有一部分是向北京各大高校求助得来的,求助来的书大都是旧书。当时图书馆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买来书,教师签字借走,还是纸质的那种借条。”

    “后来图书资料室的规模就大啦,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教师备课室,一个期刊阅览室。工作人员增至7、8个,但座位仍很少,只有20来个。这时图书馆经费增多,所有图书自行购买,藏书量达到一万六千多册,期刊增至20多种。

    “在这时期也创办了两个刊物:教学参考和资料报。教学参考主要是各个高校交流后整编印刷成册,分发给教师,并且与全国部分高校交流,92年演变为校报;资料报是全国最早创刊的一份卡片式报纸,同样也与全国部分高校交流或订购,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就停刊了。虽然那时的各方面条件都不算太好,但也为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就是咱图书馆的童年啊,虽然简单,却积极向上。

    图书馆的“黄金时期”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在的旧图书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部召开了全国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高校图书馆的形势大好。我校图书资料工作在院党委的关怀和领导下很快扩建为图书馆,各方面的工作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工商管理学院现在的办公楼就是原来的图书馆,于1991年12月竣工,1992年9月1日正式启用。旧图书馆是仿湖南大学图书馆并结合北方的环境建造的。图书馆的三个大字是马馆长请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

    旧图书馆楼面积为8400平方米,书库分为8层,可藏书80多万册,大中小阅览室和自习室共11个,座位1200个。其中设置了报刊阅览室,期刊阅览室,专业图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和2个自习室,6个借阅室。图书馆的藏书量最高达到22万册,其中社科类书刊占75%,自然技术类25%,工具书5%;图书结构形成了以财经类为主,以文史类为辅的体系,中外文期刊1120种,此时也增添了外文期刊。图书馆制度不断完善,馆长也增添至3个,共34个工作人员,各个职能部门不断完善,有图书采编科、阅览科、行政科、期刊科和资料科。

    马馆长和另外两个副馆长非常注重馆内的制度建设,要求工作人员端正服务态度,提前进馆,实行工作日签到制度。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团结向上,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并经常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每逢过年过节,马馆长便号召每个职工自带一份家常菜来图书馆聚一聚,虽然菜式很普通,但是却传递着图书馆所有员工浓浓的感情。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壮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旧图书馆业已由翩翩少年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我们相信,学校的新图书馆一定会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里,借助信息技术之翼和政府推广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机会,在校领导、馆领导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会有更大进步,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文明传承提供更大空间。

    马馆长希望我们工作人员继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告诫我们新一代的同学要充分利用好学生时代自由时光和图书馆的资源,多看好书,用知识武装提高自己,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