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构建学校自身特色作为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
时间:2012-10-18 23:33:58

——回忆校史的一点启示

 

尹晓晨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我在本校东校区前身(即河北商专)做了一段教务工作,在协助学校办出特色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和探索。有些体会,经多年回味,深感应把它提升到一种大学文化来看待,从而更加自觉地把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作为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多校一副面孔,主要是特色理念缺失

80年代末,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财经类高等院校蓬勃兴起。仅就商业专科层次的学校来说,沿海省市每地一所,常年参加全国教学经验交流活动的就有13所之多(包括少数内地学校),且它们大多又与本省市其他财经类院校并列共存。这些院校不论层次高低、规模大小,还是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理论皆趋雷同,形成了“多所院校,一副面孔”,而没有自己的一点特征与个性,更谈不到什么特色。按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的新形势,对财经人才提出了多方面的需求,给财经院校提供了培养财经人才的广阔空间,而每所财经院校的历史背景、教学资源又各不相同,在整个财经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特色应该是任何院校所追求的一个目标。然而,当时却是“没有特色”成了财经高等院校共同的“特色”。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客观上看,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高度行政化的管理,对学校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办学自主权的缺失不可避免;再是,80年代财经院校大都刚刚起步,教学资源比较薄弱,各项基础建设尚在完善之中,如师资队伍中间断档,教材陈旧尚在统编等等,学校主要精力应付日常教学。从主观方面看,特色办学的理念十分淡薄。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官本位”和计划体制的定势,听从于上级安排,服从于行政管理,而对如何运用好学校自主权,根据国家的要求,自身的理念和学校的实际,确定学校的使命、愿景,制定学校的方位、规划,安排从招生、上课到师资、科研各个教学环节,办出自身特色的理念十分缺失。这可以说是学校没有特色的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建立起国家宏观管理、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促使高校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激励的新体制;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既有现代经济、技术知识,又有革新精神、勇于创新局面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财经院校各类专业和知识领域不断拓宽,交叉学科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由此,我们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为了学校进一步发展,开始走上了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努力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路子。

特色之路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

实现学校使命与社会需要的高度统一

办出特色,实际上是学校围绕着社会人才需要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的过程。我们坚持从学校所担负的任务与属性出发,从当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办出特色。

一、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办出专科特色

当时,学校是以专科为主体的部门高等院校。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层次,到底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达到什么人才质量标准?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办好专科教育,也体现着专科特色的根本。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志一度并不十分清楚。比如,在招生录取时,本科与专科有先后之分,客观上形成有高低之别,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也有大同小异的情况,也被视为专科是本科的“压缩饼干”等等。显然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本、专科都有自身的任务和特点,是相互不能替代的。专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第一线的、有较强的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本科则是培养基础型或科研型人才。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培养规格上的不同。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又是不同特点的一种高等教育。在搞清专科教育的任务与属性的基础上,我们对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给予了定位,把造就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出专科特色的方位标。

然后,在新的专科定位的指引下,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全面修订了教学计划,精简了课程门类,突出了主干课程。全校12个专业确定了主干课程62门,大大增加了选修课的时间;配置了多元知识结构,实行主辅修制,使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二是,革新教学环节,各类学科教学减少空洞理论的推导,增强实践教学。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能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文化基础课增强应用性,如现代汉语改作财经应用写作,高等数学改为财经应用数学等;专业课的内容坚持了“精、新、实”的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案例教学。三是,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在校内建立了模拟实验室,使学生在最短、最小的时空内,可以了解和掌握商品流通领域各环节的全过程,学生反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实行了学生能力评级鉴定制度,对能力培养起到了激励作用;校企挂钩,建立实行基地,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中企业大胆使用同学携产品到东南沿海、西北和东北各大城市进行推销,签订推销合同50余份,有效地锻炼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出专业特色

专业设置是一所学校能否形成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它是学校能否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直接表现形式。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经过多年努力所形成的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实行了改造老专业、创建新专业,搞好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总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服从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新上那些当前急需的空白专业、短线专业,调整改造那些过剩的、重复的常规专业;改老创新都要以“需”定位,新专业的创建都要经过充分调研,在“需”字上反复论证其可行性,老专业的改造,主要改其与“需”不相适应部分,对调整目标尚不明确的专业,暂缓动手,但控制、压缩其招生规模,以腾出办学能力,发展新专业。

根据以上精神,对我校原有6个专业:商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餐旅、财务会计、计划统计、物价等专业做了如下调整:一、对当前流通领域还富有生命力的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餐旅管理三个专业继续保留,努力办好。二、对当前社会开办过多、人才需求日益萎缩的常规专业,如计划统计专业,控制招生规模。三、增设了经济建设所需,省内“空白”专业,这些专业是:商法、商务信息、商务公关、商务艺术等。通过以上调整,由原有6个专业达到12个专业,逐步构筑起一个以商为主、商产结合、适应于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体系。新的专业特色也确实受到了社会的青睐,毕业生实习时就被用人单位登门一签而光,高考生也奔它蜂拥而来。

通过以上不难看出,特色办学实际上就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使命,围绕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摒弃了旧的教育体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了一套比较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的新的教育体系,保证了合格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了学校使命与社会需求高度完美的统一。

历史启示:构建学校自身特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构建学校自身特色”正是这一办学实践的产物。它是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组织好现代的应用“知识材料”和选择科学的“知识方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达到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实践表明,特色办学给学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省内不少商业行政部门和知名企业以及少数私企老板,都把学校作为他们业务指导的“取经圣地”和补充员工的“人才基地”。

当然,特色办学绝不仅仅是止于上述内容,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领域。作为大学深层次文化的积淀和特殊的文化氛围,包涵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成果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以及道德伦理原则,渗透于学校各个领域,深刻体现着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题,对于生活在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学校根据大学教育中的实际与需要,选择任何“教育活动的主题”,从而达到高效的“育人”功能,都可办出“学校特色”。关键是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如果一个学校定位是模糊的,追求是功利的,管理是行政化的,是不会形成自己特色的。

 

特色办学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常办常新。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的发展,教育特别是财经教育也必须是不断深化改革,以不断适应变好了的人才需求。所以,对财贸院校来说,绝不能停滞不前,而要全神贯注地及时了解社会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新信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构建学校自身特色作为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并予以长期坚持下去,使我校不断迈出新台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