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商学院王冀平老师
时间:2018-10-30 11:07:39

(新闻中心记者 高辰红 张敏 岳方圆)


    编者按:王冀平,女,博士,讲师,1999年河北经贸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2002年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毕业,之后攻读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并获博士学位;2008年~2011年,在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西亚研究所任教;在河北经贸大学大学任教期间,连续三年获商学院学生教学评价第一名

    主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通论,当代中国经济等

一路逐梦,不忘初心

    刚开始联系王老师提出采访的请求,老师便爽快答应了我们,与我们约定了采访时间和地点。王老师12点多下课,当我们过去时王老师早已在等着我们,并为我们准备了水,让人感到十分亲切。短短一个中午的时间,因为王老师下午还有课,我们与王老师的聊天也只好在不舍中结束了。可是,这一番谈话,却让我们获益良多,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忘初心,与众不同的王冀平老师。

    王老师出生于教学世家,父母是河北经贸大学的老师,受家庭影响,成为一名教师便是自己最初的理想。一路前行,从未改变。

    喜爱教学育人,渴望接触更多的学生,王老师始终认为教师的意义在于与更多的人交流,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大家,表述出来,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与学生交流,使双方的视野都开阔。“我的价值就是做真正的老师”。

    面对教学,王老师认为这时代变化太快,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二字。因此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讲述内容包括课件都不会一成不变。互动的过程里正在发生的事件也会拿来思考,教学会一直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有时甚至也会根据课堂效果及时调整完善。王老师的课堂是有现实意义的,她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联系时事,让学生明白所学有价值有意义,引起重视,结合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王老师告诉我们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大学学习中一方面是发现自我,另一方面是要学会培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在大学中应转变学生观念:学习不仅仅只为考试,我们需要打破初高中的“填鸭式教育”,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学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会有现成答案,需要独立寻找,所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采访现场


    王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欢乐的。趣味横生的PPT,丰富着她的课堂。PPT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小动画,问王老师是否会有些麻烦。“会”,但是“乐此不疲”,王老师笑着与我们说到。这便是王老师的上课方式,因为学生们和自己都很喜欢,这属于一种双方的愉悦,为此努力是有价值的。而且经济学科知识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容易激发学生的畏难心理,用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吸引注意力,并且动画内容与教学主题也联系相关,换一个形式,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记忆。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学生们对王老师的评价很高,连续三年老师都获商学院学生教学评价第一名。问及与同学的相处之道,王老师告诉我们,与同学平等交流,换位思考,对学生保以最大的宽容和尊重是她的方式。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尚未成功时的鼓励比成功后的夸奖更有意义。同时王老师也表示师生关系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大学四年里,这种关系还可以延续到生活中和未来。王老师跟我们说在她的学生中即使有些已经毕业进入了社会,也仍会向她询问和交流不同问题。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也能促进自己的进一步思考,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此所谓教学相长。

    她说自己仅为学生打开一扇窗,给学生更开阔的视野,但更重要的还在学生自身。

初心未改求学路,热情尚为经济学


    对于自己较大的专业跨度,王老师认为这让自己与学生离得更近一些了。因为跨专业的学习让她能更知道什么是学习,如何去学习。谈到方法,王老师说:“也许许多学生跨越专业的时候想尽快找到掌握和进入它的方法,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尽信书不如无书,越想达到目标,越功利化追求它,那么你可能永远靠不了岸。最重要的是努力思考,同时积累知识,厚积而薄发”。

    当问到所学专业带给自己生活中的影响,王老师认真对我们说到:“并不是所学专业影响你,而是要看到你通过这些专业所能感受到的东西。专业让自己明白了看待问题应该学会以不同角度去理解。遇到问题以后更多会是哲学方面的思考,而不是具体的专业所带给你的想法。”就拿经济学来说,王老师告诉我们经济学并非教人如何赚钱,亦不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有,而是教人如何做出选择。得与失之间,得失从乎一心,选择的标准是在自己的心里并不在其它地方。经济学让她找到了自己在得与失之间的选择。拥有的同时便注定了它会在某一天失去,在你自己放下的那一刻同时便获得了所有。

    “尊重”,“自信”是王老师在谈话中常提到的词语。在南京大学上学的经历让王老师明白了“教书”和“育人”是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教师,做人的理念,生活的态度,治学的严谨都是会一直留给学生的。王老师发现问题,面对问题的视角都会对其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书育人,有教无类,这在王冀平老师的教学中完全显示了出来。而自信,也是王老师求学路上最强有力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上对待学生,要能够给予肯定和勇气,发现其闪光点,及时鼓励使其变得更好。

    理想主义是王老师身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在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她选择去云南大学任教。云南大学自由生长,不受束缚的学术环境便是理想中的样子。“人这一生有几次梦想成真的机会,但是我让自己梦想成真了”,自由发展的执念和久挥不去的理想主义便是那颗未曾更改的心。三年之后,王老师又收拾行囊回到了对她来讲有着家的意义的河北经贸大学,并在这里继续教学生涯。虽然理想主义但并非不现实,也会贴合同学的需要。现实的地方自然会有,只是可能与他人的方向不同罢了。对于在大学中理想与现实的选择,王老师说大学并不是一个技能培训的地方,并非越贴近现实就越好,大学教育是给以人根基,从这个基础之上发展有利于你的现实目标,举一反三,以此来更好地做出理性的选择。

爱好广泛,保有童心

    “自由成长,不加修饰”,大概是王老师生活中的最真实的写照了。她兴趣广泛,爱好画画,喜欢做手工。谈起自己这些看起来有些“与众不同”的爱好,王老师认为它们并非没有用的事,她说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就是有意义的事。童心是王老师很吸引我们的一点,她告诉我们:“童心是好奇心,有些事情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而这些忘记的事情其实于我们而言是宝贵的,我的方式就是没有忘记自己的童心”。

    不忘当时求学的初衷,向往自由的求学殿堂,知道一切是顺从己心,不畏前进路上的任何变化,因为拥有强大的自信作为其最有力的臂膀,不断进步,不断发掘……梦想开始的地方便是一直努力的方向。

【值班编辑:朱雪雅】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