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访法学院武建敏教授
时间:2016-04-06 10:13:56

(新闻中心记者 郝菲钒 安若斯 高倩)

 
    【编者按】武建敏,1969年12月出生,河北内丘县人。先后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2012年3月—2013年3月美国芝加哥肯特法学院访问学者;现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法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法治研究院(香港)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河北经贸大学法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学术群体骨干成员,中国法理学研究实践转向的代表性学者,核心思想为“实践法学”或“实践法哲学”。著有《传统司法行为及其合理性》、《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审判的艺术》、《法治类型研究》、《马克思法哲学的当代阐释》与《实践法哲学:理论与方法》等专著,论文数十篇。

    长期受哲学思想熏陶的武教授,面容平静淡然,举止谈吐温文尔雅,全身透着一种哲学思想者特有的气质。目前,他的课程主要是面向研究生,近日又在忙着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的事情,确实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武教授近照

            
 
倡自由精神,重独立人格

 

    “在自由的氛围里,培养有思想,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学生。”这是武教授理想中的大学。

     对于心中的理想大学,他做了进一步描述:“自由很重要,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大学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条条框框。”其次,他强调大学生应该去培育思想,“在大学生活中,学知识是次要的,因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找一本书,搜一下课程视频,就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专业知识,但思想却不是,思想需要公共性的话语空间,大家一起讨论辩论,这样才会有助于独立思想的形成。”武教授回忆到他在大学时读经典书比较多,那时候很少有课程配套的教材,期末考试是根据上课时的笔记和平时积累来测验的。他觉得笔记的内容远远不够自己学习,于是就去找相关的经典书籍去读。但他认为教材的缺乏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大学时代的读书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教材紧紧框住,失去了培育独立思想和人格的机会。”他认为要培养独立思想和人格,大学生应该在广泛阅读、深度交流中去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武教授强调学生要对批判性思维有正确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发牢骚“,而是能够以一种反思的精神和否定性思维去看问题,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他坦言道,学校里有这样具有批判精神的老师和学生,但数量却不多。最后,武教授提到大学生要有担当精神,“具有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更应该有担当,从法治国家的角度解释就是要有国家责任感 ,即公民意识。” 因此他认为人作为主体应该去改造不利的环境,要具有这种意识,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
 

    对此,武教授提出的建议是大学生应该“去功利化”地多读经典书籍。他很欣赏北大80年代的思想氛围,而对现在普遍笼罩着商业化气息的读书氛围表示担忧,其具体表现是大家都抱着考证、考研、挣钱、找工作等等特定目标去学习,学校的广告内容也都是考研辅导班、兼职等等,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在大学学习的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就此,武教授提到一个他观察到的现象:无论是校内还是校门口遍布的都是饭店、饰品店、服装店等等,放眼望去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书店不赚钱也应该存在。”武教授认为书店的存在对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意义重大。他举例,在北大读书时,校内外就有很多书店,如风入松书店等都是品牌性的书店;现在还有博雅堂书店等等。他回忆了“闲逛”芝加哥大学co-op地下书店的情景,其藏书达十万种以上,是芝加哥大学著名的阅读圣地。武教授由衷地希望我校可以创办一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品味的书店。“如果大学生活仅仅局限于找工作、赚钱,那一定是大学的悲哀!教育一直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必定会影响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武教授对此表示深深担忧,因此他强调大学应去功利化地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培养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厚积而薄发 ,格物以致知

 

    “做学术只能是少数,是精英。”这是武教授对学术的看法。他认为不能为了学术而学术,要有积累,要厚积薄发。讲到这里,武教授提到90年代北京大学陈佳洱校长不强制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英明举措,并赞美陈佳洱校长是真懂大学的人。
 

    当前武教授的学术核心思想是“实践法学”、“实践法哲学”,有时他也将其称为“法律实践主义”。他秉承学术科研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理念,强调理论支撑的重要性,认为学术要有理论和思想支撑才能长久发展,真正的学术一定是理论化的,有理论和思想的学术蕴含着创造性功能。一个教师深入的学术研究对培养教师的独立思想和人格具有巨大作用。2006年,武教授第一次使用“实践法学”这一概念。他谈到自己实践法哲学的思想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家哲学、亚里士多德思想和马克思哲学。对于自己在法哲学研究中的“实践”概念,他做了进一步解释:“实践一词在法哲学中应该包含很多内容,我们应该从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伟大的思想家那里获取更多的思想元素,以丰富“实践”概念以及实践法哲学的思想内涵。”他还谈到,“我们应该从司法角度去理解法本身,这样更容易把法看成一种实践理性、实践智慧”。接着他又谈到了法治实践的复杂性问题:“偶然性在法治实践中有重大作用,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现象都可能成为推动法治发展的力量。”武教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他的学术理论内容,可见其对这项研究的热忱,研究之深入程度。对于所研究内容的未来趋势,他持有乐观态度:“中国法理学实践转向是趋势,实践法学已经获得了学界的认同。这种理论是面向生活世界的,是与法治实践的本性相契合的,这是一种和知识论有区别的实践理论。”因此武教授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这项理论在场性,这样理论才有现实的力量。
 

    有了理论支撑,必须要真正地用理论改造社会,即实践,理论本身就是实践的。“人要去做事。”这是武教授一直以来的处世态度。谈到“学院派”时,武教授认为对书斋里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是法学家从根本上必须有一种社会关怀,任何真正的理论研究一定要有实践面向。推动河北乡村法治建设,这是武教授现在要着手做的事情,他认为乡村建设是“社会”层面,建设好作为基础的乡村法治,整个法治国家的建设才是可能的。

 

    武教授曾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赴美国芝加哥肯特法学院做访问学者,机缘巧合,此次赴美之行,他收获了一种“不可公度性与法”的思想,“美国法学界在90年代对这套思想的研究比较多,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还是空白。”武教授说,完成当下的研究之后他会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同时,他对开放、宽容、提倡学术自由的美国大学持一种赞赏态度。他举例到,“美国的大学设有各种委员会,学校许多事务由委员会作出决策,校长负责执行,当然校长作为个体在关键时刻也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因而他建议我们可以对国外的大学文化有所借鉴。
 

     “好的规则养就人的美德。”武教授强调好的规则对社会的全面价值。但他同时强调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合理的”人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规则,合理的规则才能培养人的美德、创造人们良好的生活状态。对作为规则的法律,我们要有辩证的认识:“尽管法律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法律之外其他很多元素有时比法律本身更加重要,比如治理一所大学,要治理好这所大学,依法治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依靠贤人、精神和理念等等。”武教授很重视贤者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之高台,学术为垒土

 

    “教学以科研为前提,一位好的教师要有自身的真正的学术素养,以此为前提,在教学时才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武教授认为科研是教学的前提,他就自己的教学经历谈到,“学术研究和教学是统一的。”武教授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就是在备课,而谈到教学对学术的促进,他总结了两点:一是在理性与激情并举的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有思想的灵感,下课后反复琢磨就会有新的研究话题;第二,和学生交流一些问题也会迸发新的火花,那本名为《司法理论与司法模式》的专著就是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迸发想法的成果之一,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如此。

 

    对于法学专业的授课,武教授在课堂上并不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PPT等科技手段会使学生过度重视形式而忽略思想内涵。科技手段是外在的,思想才是内在的。”这是他的理由。从不用多媒体教学的他,并不反对其他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武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交流方式很多,他更喜欢面对面交流,当然邮箱使用的频率也很高。武教授牵头做的一个“法学学术沙龙”的目的就是实现面地面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武教授在上课
 

    在师生关系方面,武教授不去迎合学生,如柏拉图所讲老师迎合学生就是城邦的乱象。他认为教师的责任是去教育学生,尽管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但老师一定是主导的。作为老师,武教授认为自己应该完成的教育使命就是培养具有读书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术习惯、独立的思想品格的大学生,他认为这样的人到社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得很好。因此他有意识地让专业学生读经典,同时建议学生不要只顾追求那些规则下的外在要求,而忽视内在精神人格的培育。

 

    对于我校的学子们,武教授希望同学们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谈到理想,武教授用哲学性的一句话概括:“一种目的性的生活。”对此,他解释到理想并不是要实现某个具体的任务,那样的东西只能是目标;目标一旦实现,接着还是迷茫。而理想应该融进生活的每一天,它就是一种目的性生活。

 

    武教授天生好静,心性随缘,也正是这样和哲学契合的性格让他在法哲学的研究中有所成就。哲学的学习让他的生活不蝇营狗苟,不追名逐利,内心淡泊简单。“生活中有时候有趣,有时候也无趣,别人都说我这个人比较幼稚、比较天真。”武教授很真诚地这样评价自己。但武教授最后仍以哲学性的话总结:“有时候自我认识真的很难,但认识自我恰恰是个人思想的起点。”祝谦虚恬淡的武教授生活简单开心,工作顺利,在法哲学的研究道路上有更大建树!

【值班编辑:施梦扬】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