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诗书中把握人生信条 从典籍中探寻创新光芒——访人文学院马兴祥老师
时间:2015-11-20 16:18:39

(新闻中心记者 王雨 张煜 郝菲钒)

    编者按:马兴祥,男,汉族,1974年生。古代文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教研室主任,2013年意大利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亚非学院访问学者。自2004年7月来校任教,先后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古典文学名著导读、中国文学简史、诗经专题等课程。科研方面,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篇,出版《北宋经学与文论》学术专著1部,合著《词林观止》、《中国文艺思想史》、《大学语文》等著作、教材4部;先后主持省、厅级立项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教育部科研立项课题4项,省厅级科研项目10项。


马兴祥老师近照

    采访马老师之前,笔者对其就早有耳闻。先前私下与马老师的两位学生谈起他时,就已听到她们亲昵称其为“小马哥”,并且对马老师赞不绝口。未见其面先闻其名,笔者甚是期待与马老师的访谈。与马老师见面后果真如先前所闻,他身着休闲大衣,态度随和,语气亲切招地呼我们坐下,自然而然地开始聊起了天,毫无拘束,没有初次见面不知从何聊起的尴尬,一切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对马老师的采访就这样开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谈到文学专业,人们不免联想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夜明清风时,或于木案上抚一长琴,或于宣纸上挥毫出一片江山,或怡然自得举杯邀月,这些先民中文人骚客的兴趣爱好至今仍如床前明月光般清澈地洒在今人心扉。“忘忧草,含笑花,劝君闻早冠宜挂。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然而,不免有人心中发问,美则美矣,于今何用?

“孔子谈诗的作用时提到,诗可以‘兴观群怨’,我认为文学对人的发展也起着‘兴’的作用。”马老师回答笔者对文学的现实意义的疑问时,他提到文学作为一门发展历史较久的专业,除了可以提供给读者美的享受以外,也可以满足当代人工作学习上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当代人为人处世所需的人文道德素养。文学,在大学里,是一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科。“我们从诗词歌赋的立意、写作等各个角度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创新的东西,孔子所倡导的‘仁’和‘德’至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老师强调了文学对当代创新的积极作用: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需要从过去历史中获得启迪,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可以给我们启发,开拓我们思路。技术是很容易掌握的,而创新的思想基础却很难得。对于文学这一门传统的专业,马老师倾注无数心血钻研领悟,与文学接触的时间越长,研究得越深入,爱得也越深沉。

而对于现代经济发展加速文化产业化的现状,马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不可否认,文化产业化不仅是一种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的高效方式,也是一种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态势,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前提要求下,文化很多真正重要的东西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如影视剧架空改编,戏说历史等等。文化产业化不能只是看中产业化,而失去对文化本身的兴趣,谈到很多人不再拿起史书了解历史,而单单借助影视媒体的渠道去认识他们所谓的历史时,马老师脸上不觉间浮现了作为一位学者的忧愁:还有多少人熟悉文化的原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然望见南山美景时精神上是何等幸福,而从古至今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马老师建议我们重拾当初遗下的经典典籍,静下心与历史面对面,与先哲对话从而透过迷乱的现实看清自己的内心,研读诗史,明智灵秀。



 马老师在课堂上

 做个“有心”人


    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前提下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有心”的人,即有情有义,有礼有趣,有志有成,有始有终,这是马老师贯彻教学生涯的教学理念。“有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马老师身为人师对学子说不尽的殷切期望。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马老师解释道,文学的基础即为最基本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历史常识。因此对中文专业的学生,他要求他们必须背诵并掌握相关基础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而这对于其他的学科专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马老师诚恳地指出,“上课时状态不容乐观。”他还指出,当代大学生被微信绑架、被微博绑架、被网络小说绑架的现象比比皆是。网络的负面影响难以一言概之,摔倒老人不敢扶这本是极少数情况却被网络无限放大,原本十几亿人口中的一个特例却被喧杂的社会舆论放大成必然事件。不仅是大学生甚至连社会大众的思想,都追随着网络主流思潮的涌动而变化,这深刻地反应了当代人基本思想、原则立场的缺失,失去了祖祖辈辈传下的道德原则,原本朴实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浮躁的现代社会的污染。大学生更是面临着自我的迷失,理想的迷失,价值观的扭曲。“网络是把双刃剑”,马老师希望学生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资源,在这种前提下可能会获得老师教不了的东西。他建议“涵泳”式读书,倡导学生每周可以抽出半天时间关闭网络,身心完完全全沉浸书中,去玩味美文,鉴赏佳作。

“成为有心人”,是马老师制定的希望自己通过文学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典文学包含着古代与当代情感世界的共性,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发人深省,潜移默化地在人格养成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以《西厢记》中张生为例,简述文学作品中教给我们的有情有义的人格品质;希望学生有礼有趣,遵守待人之礼,有原则不谄媚,希望学生有自己心底纯粹喜欢的东西,能陪伴一生的兴趣;希望学生有志有成,有人生的志向,不断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告诉学生看似为空中楼阁的东西不一定是无用之物;希望学生有始有终,善始善终。马老师的谆谆教诲给我们读书学习指明了方向,心之官则思,思而得之,用心思考,必有所得。

“文学让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文学让我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谈到文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时,马老师开怀而笑,如此回答。文学专业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马老师的生活,坦诚对待朋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平等对待学生,于是乎有了学生“冷幽默” 的评价,有了“小马哥”的亲昵称呼。他不喜欢老师西装革履神情严肃地上课,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模样,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与老师深入交流的机会,他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是个有趣的人,有兴趣,有志趣,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在生活学习中以过来者的身份给学生答疑解惑,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毕业多年,马老师一直对求学时的老先生念念不忘,坚持以他们为自己榜样,“他们好多退休了依然晚睡早起,笔耕不辍,好多著作都是在退休后完成的。”谈到老先生们,马老师语气里满是敬佩。以做学问为自己毕生追求,一盏清灯下贪念一本书,人生有味是清欢,这是何等富足的精神世界。在科研方向上,马老师谈到还会继续坚持自己原先的儒学研究,“只有在这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研究得更深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做到有始有终吧。”哪怕一年半载才能出成果,马老师拒绝闭门造车,坚持亲身调研,独立思考,写出自己认可的东西才算满意,而这些行为方式正是马老师尽力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马老师身体力行自己人生信条,做学生榜样,不愧为师者典范。同时教学和科研对马老师来说也是密不可分的,教学相长,与学生的教学相处过程中的收获,常常会对自己科研上也有启发,他对此很是开心。

    临近结尾,马老师再次语重心长地重申,希望学生们可以静下心来,涵泳式徜徉于优秀中外古典名著的海洋,去和千百年的先哲对话,去感受那些贯通古今的真善美,去领悟哪怕只有一瞬间的感动。最后,祝我们的“小马哥”在文学领域的研究之路愈走愈远,取得更大成就,与同学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值班编辑:岳梦怡】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