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无涯勤做舟 师道有路德为径 ——访艺术学院刘春龙老师
时间:2015-12-25 09:24:05

                                               (新闻中心 王雨 张萌 郝菲钒)

    编者按:校园里,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默默无闻、忠实于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在三尺讲台上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向学生传授着自己积累、沉淀的学识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艺术学院刘春龙老师的画室,倾听关于刘老师勤奋好学、努力钻研,最终取得自己人生成就的故事,欣赏刘老师通过绘画这一形象传神的艺术形式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与表达。


刘春龙老师生活照

 

    刘春龙,男,1965年生于河北盐山,1988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6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为中国油画院访问学者,现为我校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画院油画院研究员。刘老师的美术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装饰》、《中国油画》、《艺术教育》 等刊物,多幅作品被国内外人士和机构收藏。2015年油画作品《家乡的云》荣获“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金奖。 

 

    湛蓝的天,朵朵白云,橘色的阳光,劳作之余抬头望云的戴暖色头巾的农妇,一片广袤的棉花地……就是这幅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以棉农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家乡的云》,带着笔者走近了它的创作者刘春龙老师。像他的画作一样,刘春龙老师也散发着一种阳光般温暖的气息,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热情地与记者分享他的艺术经历。

 

油画作品 《家乡的云》

 

天道酬勤  一支画笔绘尽心间天地

 

    刘春龙老师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美术,凭着心中那份对艺术真挚的热爱,通过自学考进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即便已经修完本科学业,但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他于1996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在2012-2014年又自费去中国油画院做访问学者。在进修过程中,刘老师曾连续几天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等待杨老师(油画院老师)的出现,只为向杨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在我们看来,这颇具古人程门立雪求知若渴的精神。通过两次进修学习,刘春龙老师确实收获颇丰,对美术的理解及知识掌握也更进一步。同时,对于河北经贸大学,他一直心怀感恩之情,他说,如果没有经贸提供的平台就没有自己后来的进修机会,更不用说之后获得的诸多奖项。

    对于自己的创作题材,刘老师深受几位大师的影响:“我平时比较喜欢米勒和柯罗,受巴比松派的影响较大,关注社会现实,追求现实主义。再加上毕业时受勃鲁盖尔的影响,当时《雪中猎人》这幅作品对我启发尤其深刻,从而让我喜欢上了‘农村’这一题材。”(记者按:让-弗朗索瓦·米勒,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柯罗,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勃鲁盖尔,尼德兰画家,善于表现尼德兰农民的生活,有“农民的勃鲁盖尔”之称)。

     关于艺术,他坚信所有艺术都是相通的,因此刘老师广泛涉猎,对木刻、壁画、国画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最后还是选择坚持油画创作的道路。“油画具有极高的表现力,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岂及的。尽管偏于写实,但写意与写实一直是相通的。”这是刘老师对油画的评价。

 

     讲到自己的绘画语言,刘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绘画与摄影不同,摄影表现的是现实的一瞬间,而绘画则是用几天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会有很大的想象在里面,绘画也具有抽象性,比如一块颜色在画面上可以是形体结构,放在地上可能只是一块色彩,一块墨色,在湖面是荷叶,在树上就是鸟窝。”刘老师完成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最少耗时一周,有的甚至达到几个月。艺术来源于生活,刘老师的创作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日积月累,比如读过的书,看过的摄影图片,翻过的连环画等等。每当题材决定之后他就从脑海中回忆创作题材的所有片段以寻找创作灵感。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先生对他作品的评价,“没有长久的体验以及对乡土持久不衰的热爱,是难以将那份气息展现在他的画面上,也难以将各种细节充分地加以表达。”

 

    谈到近期获奖的作品《家乡的云》,刘老师很中意画作标题。在谈到题目确定的过程时他说,“当时在故乡和家乡中选择时,还是觉得家乡比较贴切,同时又非常朴实。”可以肯定的是,以“家乡”一词作定语充分展现了刘老师作品的特点,也展示了刘老师质朴的性格。回答获奖感受时,他淡然一笑,“高兴两天就完了”。最让刘老师高兴的并不是奖项本身,而是外界对自己辛苦付出的肯定。得奖后的刘老师并没有停下追寻艺术的脚步,热爱生活的他会在乡土题材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的题材风格,使自己的作品日臻完善。刘老师讲到,他还会坚持写生,从写生中不断提升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刘老师的画作,他的老师曾这样评价:“看春龙的画有一种美好的感觉。”这句话一语中的,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画作可以将画者心中对生活的热爱及心间的美好传递给大家。他强调画无大小,而情感是最重要的,能够感动自己的作品才有可能感动他人,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学生的创作思路都会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创作并不是普通人想象中的那样,空画一个大题材,画作并不一定表现壮丽恢弘的题材,有时看一个静物小花盆都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绘画的最好境界,加入了作者感情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幅好作品。

 

    一幅作品的完成是异常艰辛的,需要有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但是辛苦后的成果则是令人愉悦的。“有时创作一幅画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有时就需要采风于地里田间,风沙不时地打在脸上……”刘老师回忆以前创作时的场景这样说。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幅作品的完成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

                                                                                                                                   传道解惑  谆谆教诲鉴师心


    刘老师认为学院式艺术教育是近代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今传授文化艺术的主要途径。教师作为学院式艺术教育的主体因素之一,应不断创作、不断学习进步。因此,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将自己最新学习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他强调作为画者,学生必须具有创作意识,建议学生放低自我,多向真正的大师学习,在不断学习中达到更高的境界。对于现在学生的上课情况刘老师表示忧虑,他认为老师与学生应该彼此尊重,作为学生至少应该做到无特殊情况不逃课不迟到。同时刘老师表示自己很欣赏那些爱学习的学生,希望学生也可以做到不懂就问,在校期间多与老师交流,如有疑问,他必然倾囊相授,同时课下也应勤加练习。

    刘老师的画室里满是学生作品和大师作品,学生课下可以随时到画室请教问题,晚上也经常有学生到艺术学院画室练习到熄灯。刘老师也对一些学生课下的努力表示肯定。对于绘画专业学生的未来,刘老师建议喜欢绘画的人应该坚持创作。总之,同所有热心教育的教师一样,刘老师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学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刘老师把上课时间和艺术创作时间分配得井井有条,两不相误。他认为绘画艺术也是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创作,不断提高自身绘画水平才能不断教授学生新知。与此同时,他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导学生不偷工减料,不为利益而作画。以国画为例,他教导学生哪怕仅仅是一片叶子也要把墨画足,这样才会有厚实感,现在很多人急功近利而导致其作品的艺术品质大大降低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刘老师在有限的教授课时里尽职尽责,努力完成着身为人师的使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古言道出了刘老师对学生的希冀。刘老师希望所有的学子能够珍惜青春时光,趁着这大好年华,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习是百益而无一害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们的天分本差不太多,而学习态度却各有不同,但态度恰恰是最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

 
刘春龙老师在课堂上

 

笔墨人生  朝书翰墨暮作画

 

     用“笔墨人生”一词来形容刘老师的生活应该再合适不过了。每天早晨三点,在太阳还未升起、绝大多数人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刘老师准时起床并开始练习书法,他的一天就这样开始。经常展现出温暖气息的刘老师自然是很热爱生活的人,从周一到周五他都会在艺术学院上课或创作,闲暇之余他喜欢与朋友一起聚聚聊天,或者以写生的方式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简单却不失情趣。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让人产生幸福感的暖色调。“我的生活理想就是把画画好,给别人带来美的享受,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人欣赏油画的魅力。”这就是刘老师的生活写照。

 

 

     在一个晴朗的冬日下午,天空蓝得澄澈,橘色阳光慵懒地洒在艺术学院教学楼上,透过玻璃飘进画室,而此时在弥漫着淡淡颜料气味的春龙画室里,刘老师正对着巨幅油画构思,眼睛里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岁月静好,他的生活场景何尝不是一幅美好的画!

 

     在此,祝刘老师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今后的艺术之路精彩不断,绘出未来更美丽的人生风景!

 

【值班编辑:施梦扬】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