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笃行之志教学科研,以平常之心待人接物——访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在军
时间:2013-06-18 17:15:37

(新闻中心记者 郭颖迪 王潇燕)

编者按:在军,1974年出生,四川名山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企业治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家族制度与家族企业的互动关系》、《中国劳资关系近代转型及其现实启示》,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人才项目等,参加国家社科项目三项。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各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当代经济科学》等独立发表多篇论文,有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家族制度与家族企业的互动关系》成果简介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七辑收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网年度项目栏目专文介绍,并获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下午两点四十五左右我们来到杨教授的办公室,由于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在外面等候一下,打算三点再进去,忽然听到一段说笑,“杨院长,又有人要采访您吧?看您又是擦桌子又是扫地的。”“哈哈,你还挺了解我,懒得搞次卫生。”从传出来的言谈声中可以初步判断,杨教授一定是个很随和的人,也很重视这次采访。他一出门,在拐角处撞见我们,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办公室。果不其然,办公室收拾得一尘不染。

深入浅出谈家族企业传承

杨教授的代表作是《论家族制度与家族企业的互动关系》,于是我们便请杨教授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

 “这个问题很复杂······”话题一打开,杨教授便开始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解起来。

家族企业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组织形态,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在顽强地生长和发展着。美国学者克林·盖尔西克认为“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也占到65%—80%。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由家庭所有或经营”。我国的家族企业虽然发展得比较晚,速度比较慢,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而企业的传承问题历来被视作企业世界的生死劫。


杨在军教授近照

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民营家族企业普遍面临传承问题,一般百姓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富不过三代”,家族企业的传承是个世界性问题,受到多方面影响,除企业与企业主家族自身外,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等也不容忽视。首先,就是“传给谁”即继承人选择问题。这在当代尤其有中国意义,因为在中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下,家族成员有限,也许中国今后一段时间会形成女性接班高比例的情况,当年碧桂园杨国强与杨惠妍的父女交接班,现在新希望集团刘永好的父女交接班,将来娃哈哈宗庆后父女的交接班等等,这必然会对传统的子承父业形成挑战,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多方探索。

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一般看到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传承,其实还有权威传承,家族非继任者的安抚等,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家族关系的重塑等等。家族企业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家族,将传承贯穿家族企业管理的始终。比如,曾被称作“第七帝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自创业一代开始,就制定了家族企业世代间传承的规则,我国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的做法也有一定代表性,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的传承智慧也值得当代借鉴。
    
就当代中国企业主而言,尤其要关注继承人的培养。“开着宝马去卖麻辣烫”,其实也是企业主家族后代成长的一种方式,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既是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另外,如何将情感与理智有机结合,克服“惜传”心理也很重要。
 
以学子心态,力争有所作为


工作中的杨在军教授

选择大学的时候,像很多同学一样,杨教授选择了距家不到30分钟车程的四川农业大学就读,主修茶学,平平淡淡地度过大学的四分之三后。直到大四都上了快一个月,从来没想考研的杨教授,想到一不小心就可能在雅安呆一辈子,突然决定考研。在同学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感觉他并不像考研的,只是比平时多去了几次教室而已。但是杨教授很注重从自身条件出发,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抽象思维来从宏观上把握整本书的内容。他看书很讲效率,所以看起来他备考不慌不忙。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安徽农业大学,后来发现自己的选择很幼稚—— 一不小心从一所211学校到了普通本科,而杨教授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本科所学的茶学专业三个泰斗有两个都在这所学校。在选专业方向时,这个学科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方向被他很坚决地拒绝了,选择了边缘化的茶业经济,而且面试时对学院和研究生处说“不让我读茶叶经济方向,我就不上了”,讲到这里,杨教授还笑自己当时的无知无畏。但实际上当时的选择也是一种能力依托,“我不爱动手,不喜欢做技术性的工作,所以我希望可以多思考,做些研究。”或许正是这段对经济的初步涉猎让杨教授与后来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杨教授来到南开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在研究领域内尽情地思考、提问、创新。直到读博士才开始从茶学向经济学转型的杨教授,首先面对的是没有固定章法的经济史专业,它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积累和沉淀。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了难度大、西方新兴的、与导师风格不同、争议明显的制度经济史,并从多学科维度考察。工作后的研究方向延续了博士论文的企业治理,并延伸到十个左右学科,取得了一定成绩。说起承担的国家课题,杨教授自己都笑了,当年觉得三五年时间能通过自己努力申请上个厅级课题就不错了,但因为偶然受兄弟单位申报国家课题的影响,就在从来没有申报过课题的情况下,申报了国家课题,虽然当时感觉申报书质量远未达到自己的理想水平,最后还是幸运地被选中了。起初还以为科研处搞错了,同年又以该项目部分内容申报博士后基金项目,结果又很幸运的从申报的二等变成一等,就像是梦。他说,如果不去尝试肯定就没可能了,如果听别人各种传说,凭他的资历可能想都不敢想,因此不但管理需要在干中学,任何事情都一样。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学习、总结、提炼后,发现课题论证的一些技巧,但这个技巧必须以干为基础,否则就可能邯郸学步。

杨教授这一路走来,从茶学到经济再到企业治理方面的基础研究,杨教授一直在探求自己喜欢的领域,根据自己的擅长来选择,给自己定准位。杨教授是这样总结自身条件的:有些思想,逻辑也算严谨,但对现实世界一知半解,不善于沟通交流,不善于连续作战,不善于处理细节,难以应对应用研究的实践性、时效性,只好观而不战,个人获得自主性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善于运用多学科理论的优势,紧盯企业治理实践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从一目了然的现实重大问题出发,探究理论问题,这让自己能够稍微做出点东西。

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比较主动地去做,这样也会比较轻松,灵感也更容易涌现出来。就像杨教授说的那样,有时候提出些问题没有那么多想法,就好像是自娱自乐一样,当兴趣成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工作也变得很有趣。

自由与约束并重的家庭教育

在杨教授的描述下,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副画面:“六七岁的一年级孩子,放学回家,把书包放下,在地上,或者在床上,或坐着,或趴着,随便抓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杨教授说到自己的孩子,脸上的表情有几分幸福,有几分骄傲,还有几分无可奈何。在杨教授口中,孩子很聪明,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很讨老师们的欢心;老师们同时也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学习态度有点恶劣”,原因就是孩子爱开小差,做什么只做一遍,不爱写作业,不看课本,能偷懒则偷懒,面对孩子这个坏习惯,杨教授也曾经好几次和他理论“你为什么不读课文?”“我都会背了,你为什么还要我读啊?”“那你不还想得100分,挣奖品?要是不看书,考试的时候100分就有点麻烦哈”“那你可得说话算数,给我从网上买我以前说的书”。通过多个回合的民主争论,孩子一般会当场看两下,但没有改变态度,杨教授觉得有点无可奈何。

当我们问杨教授的家庭教育理念时,“没教育”是他给我们的答案。杨教授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给孩子自由,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并不是一味的放之纵之,这里也是有规则存在的。例如实行契约制,当孩子不想阅读英语的时候,杨教授就会让他看看贴在冰箱上有孩子与爸爸和妈妈签名的承诺,就会乖乖回来接着读。

实实在在,心与心的交流


杨教授在与记者交流

现在杨教授也会教授一些有关管理方面的课程,在谈到老师有什么独特的教育方法时,杨教授却说:“我没有什么方法,就是和同学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上课很少带课本,甚至不带一张纸,一是督促自己对教材内容要非常熟悉,二是便于和同学们交流。另外,作为一个自称爱管闲事的老师,他还关注同学生活学习,除了考研、工作建议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有的同学因为自己没有背景而悲观,杨教授就鼓励他们“努力做就会有收获”;有些稍有依赖思想的,杨教授就告诫他们不要松懈,要有危机意识。在与杨教授的交流过程中,笔者提到现在所学的有些课程与本专业关联不大、学起来兴趣不足的问题,杨教授马上就说,同学们应主动将选修拓展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起来,找一个契合点,将学科联系起来,选择自己所熟悉的方向,从小处着手,就写身边的事,经过自己的思考写出来的东西才不至于单调、枯燥。他在指导毕业生论文的时候,就鼓励学生从某一个企业的管理入手,甚至是调查研究校门口小商贩的经营状况都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手去写,这样的文章也会很精彩,很实用。杨教授有时跟自己的学生开玩笑说:“别总想着为全国人民服务,那样会很危险。”的确如此,做学问最怕华而不实,泛而不专。

又是一年毕业季,新一批应届生涌向人才市场,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杨教授给同学们的建议是:为人低调、虚心学习、深入了解、主动融入、劳者多能。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应该主动学习适应新的环境,积累工作经验。至于创业,杨教授不鼓励也不反对,刚刚从学校环境投入到工作中来的毕业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而且创业是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与其一出去就开始创业倒不如先积累经验,仔细考察自己想要做的市场,进行充分的学习之后再有准备地进行创业。

此外,杨教授还对同学们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有战略,有定位,有眼界,有心态,有精神。其中滋味需要我们用心体味,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学习,以学习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每天就会感觉很新鲜。

最后,谈到杨教授远离家乡,来到北方求学、工作,什么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杨教授笑了笑说:“北方的雪”,又补充道:“我认为现代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四海为家,只把他乡作故乡’,我想人也应该这样。”是啊,与君共勉,以此来激励我们这些在外求学的学子吧!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