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汉语教师
时间:2013-06-07 16:51:32
(新闻中心记者 褚飞亚 张晓青)
  
    在六月这百感交集的毕业季,陈丽青,一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女孩儿,用在中国四年的大学生活表达着她对汉语的热爱。标准的汉语发音,流利的语句,在惊叹之余,我忍不住想要走进她的世界。


陈丽青近照

与汉语剪不断的缘

    在陈丽青的记忆中,家中总飘荡着悠扬的中国歌曲,父母虽不懂中文却总是喜欢反复听这些曲调,仿佛这流畅的旋律能触动他们心底悠长的乡情。陈丽青一家是印尼的华人,他们的祖先漂洋过海到西加里曼丹岛,在那里定居生活,也许是因为年代太过于久远,她的父母已不会说中文,但是他们仍旧以这样的方式怀念着祖先的文化和语言。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陈丽青喜欢上了汉语,为此她还参加了课外汉语班。但是她在国内学汉语时很少能说出口,有一次她在一位学姐面前用中文读《游子吟》,刚刚读完学姐就哈哈大笑,说她像西方人在说汉语,这对她的触动很大,她认识到学习汉语一定是要说出来的。那么对于她而言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于是高中毕业后,她来到经贸大学学习汉语。刚开始时由于她汉语基础较弱,再加上她是和其他中国学生一起上课的,所以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往往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于是她就开始在课堂上一边自学一边摸索适合自己的汉语学习方法。终于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她顺利通过了汉语最高等级汉语六级的考试。

令人难忘的汉语老师们

在陈丽青学习汉语的道路上有三位老师让她记忆犹新。一位是她曾经的校长,校长会说汉语,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足以引导她一步步深入地学习。之后她又迎来了一位来自中国的汉语老师,“老师是长沙人,非常严厉”,陈丽青回忆,不过她却很喜欢这位严格的中文老师,她解释说,这位年轻的中国女老师很有学识,懂得多,总会很巧妙地解答他们的问题,这让她收获很多。

而第三位老师将漫漫长夜中的那份感动永远的放在了她的心中。2009是她到经贸求学的第一年,那时她还没住在留学生公寓,而是暂住在经贸家属楼中。在中国的第一个冬天她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印度尼西亚全年气温较高只分旱雨两季,根本就没有冬季。初到中国的她十分不适应,“太冷了”她皱眉,也许是承受不了中国北方冬季凌冽的风和零摄氏度以下的气温,她感冒了。凌晨一点多,她哆哆嗦嗦地裹着被子,却不想打扰同住一屋的两位吉尔吉斯斯坦女生,独自艰难地忍着,可终究敌不过感冒的折磨,还是请了舍友帮忙,后来他们又向中文老师马老师求助。那天晚上还下着雪,“雪很大,地面上的雪很深”陈丽青用手在腿上比划了一下“这么深。”可就是这样马老师依旧来看望她,还将她送到了校医院。“很感动,这是大学四年中我印象最深的事情了。”那年的冬天寒气逼人,可她心中却像燃着一把火,异常温暖。

她眼中的中国

“说实话,中国和我印象中的不太一样”,陈丽青说她刚来到中国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人十分的多。同时,经过在中国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她慢慢体会到,印尼和中国虽同属亚洲,在文化上也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对于印尼,中国要开放得多。在印尼,大男子主义很盛行,男生和自己的女朋友一起走是绝对不会为女生拿包的,“印尼的男生很要面子,有时下雨了,即使他们带了雨伞,也不会撑伞,他们会淋着雨走”。在中国校园里,她有时会看到男生为女朋友弯腰系鞋带,她一脸遗憾地感叹“印尼男生绝对不会这样,中国男人可以在家中做饭照顾妻子,而在我们印尼家里的家务全都是女人的。”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酒桌上你不喝酒那是不够意思,甚至还有“感情深,一口闷”的俗语。陈丽青介绍,在印尼由于宗教的影响,人们是不能随便饮酒的,只有在一些大型的聚会上才可以喝酒。所以初来中国时,看到中国学生一边吃着羊肉串一边喝着啤酒时她感到很新鲜,她调侃道“我还是来中国后才学会喝酒的。”

除此之外,陈丽青喜欢看中国电影,她刚看过《中国合伙人》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她很喜欢电影中表现的年代感。谈到《中国合伙人》她颇为激动地说,她喜欢影片中的王阳,也喜欢饰演这一角色的佟大为“他好帅!”。

四年的大学时光犹如指间沙,溜得飞快,陈丽青也即将完成学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她告诉我们,回到印尼后她要当一名汉语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热爱汉语的人们,在这里,衷心地祝福她!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