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迢迢千里偿夙愿——访尼泊尔留学生李福文
时间:2013-03-27 14:03:49
 
(新闻中心记者:邓欣 张思卓)

    黝黑的皮肤,高挺的鼻子,纯净的眼眸,这就是李福文。我们第一次见到李福文的时候,他就很热情地与我们聊起来了。这位27岁的尼泊尔人,出于对汉语的热爱,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千里迢迢来到经贸大学,开始了圆梦之路。

刻苦学习 编织汉语梦

    来到中国之前,李福文是一名导游,游客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为了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他萌生了学习汉语的想法。梦想的驱使,使他放弃了工作,毅然决然的进入了尼泊尔加德满都孔子学院。经过一段刻苦学习之后,在2012年8月15日和学校另外11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起来到经贸大学学习汉语,开启了他的汉语征程。“我的汉语不好,来中国学习,希望能学好汉语。”说起学习汉语,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学习中文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回国后将中国的书籍翻译成尼泊尔文,将尼泊尔作品翻译成中文,这样尼泊尔能更好地向中国学习,中国人也能了解尼泊尔。”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李福文刻苦努力地学习,就连放寒假也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宿舍学习汉语,即使是春节期间也是这样度过。

日行一善 献身公益事

    李福文在尼泊尔的时候除了正常工作,也经常去看望孤寡老人,陪老人聊天。他还常常到尼泊尔的农村宣传妇女权利,让缺乏文化知识、生活空间狭小的妇女意识到她们的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到农村去告诉妇女她们拥有的权利,因为尼泊尔的男权主义很严重,妇女的地位很低。农村的很多妇女都被虐待,妇女们不知道怎么去维护她们的权利,我的职责就是告诉她们,让她们保护自己。”李福文认为他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微不足道的。信仰印度教的他说:“大的善事和小的善事都是善事,不会因为它们的大小而不同。”对于善事的大小,他是一视同仁的,也不会以此炫耀。李福文只是平静地和我们说这些道理,努力地用手比划着,让我们明白他的想法。他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希望在社会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科学技术、环境问题、人权和寻找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尽自己所能,改善社会现状。“我知道这样做很难,可能不会实现我们期望的结果,但是我有信心继续下去。”这个非政府组织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没文化知识的青少年获得知识技能,让他们早日找到工作。

情定中国 盼有缘再见

    今年六月份李福文就要回国了,说到这里不免有一点感伤,从李福文不舍的语气中我们感到他对中国的留恋。当我们问到他将来是否还会来中国时,虔诚的印度教徒李福文没有微笑,而是用严肃认真的口吻对我们说:“你知道有一种叫做宿命的东西吗?我感觉我和中国就有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以后一定会再来中国,因为我和中国的情缘在上辈子已经结下了。”听到李福文这样认真的话语,让一直信仰科学的我们为之一动,心中百味杂陈。李福文对中国的感情我们不知道怎么解读,但至少知道他是在认真地学习中文,认真地对待这次交流。“我想把我的思想写成一本书,用中文写的书,”李福文对我们说。我们祝福他早日学成回国,实现自己的意义,也搭建起中尼的汉语桥。

    短短的采访不可能完全了解他,但是他那种对于社会工作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的无限热爱,已完全把我们征服了。临走时,他还笑着对我们说:“以后有机会来尼泊尔吧,我给你们当导游!”我们都会然的笑了!感觉是那么美好!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