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张文薇)
谈到中秋的习俗,可能不少人会想到与家人一起在凉爽惬意的徐徐秋风下赏月,我国古人早已写下“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的诗句来表达对中秋月圆的喜爱之情。可是,从古至今,民间一直流传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那么,既然十六的月亮更加圆润美丽,为什么赏月却还要在八月十五呢?要想追溯这件事,还要从中国的农历说起。
很久以前,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变化,发现月亮每过29天左右,就会重复一次从看不见,到逐渐月圆,再逐渐到看不见的变化过程。他们因此规定了月,这个计量时间的单位,并且还给不同的月相命了名。其中,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个时刻,就被规定为初一,这天也被称为“朔”,意喻新生。农历初一这个日子,可以说非常关键。它把人为规定的农历,和自然的天象,匹配在了一起。然后,每月中旬的某一个时刻,月亮会达到最圆。古人也给这个美好的时刻起了诗意的名字,叫做“望”。
接下来,我们来换个视角,从宇宙中来重新认识一下月亮的圆缺现象。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那么,当月球运行到了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朔”这个时刻,显然,人们在晚上是看不到月球的。而当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的正中间,也就是我们刚讲的,“望”这个时刻,月球朝向地球的部分,被太阳完全照亮。这时候,人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最圆了。所以,我们肉眼看到的月亮的圆缺变化,从农历的观点来看就是,月球在绕着地球,从“朔”运动到“望”,再运动到“朔”的过程。
最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月亮最圆的时刻,为什么不总出现在这个过程的正中间,也就是农历每月十五呢?原来,月球绕着地球运行的轨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正圆,而是一个在缓慢旋转的椭圆。一些情况下,月球从“朔”运行到“望”,正好走过了半个周期,也就是15天左右,那么圆月就正好出现在农历十五那天;另一些情况下,月球从“朔”到“望”,走的是大半个周期,那就要花15天以上:如果是小半个周期,那就只需不到15天;因此,相比于固定不变的农历,实际的月球运动更加复杂,这就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偏差。月亮不但可以十五圆,还可以十四圆、十六圆、甚至十七才圆。
据报道,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也是八月十六才圆。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是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尽管农历八月十六月亮才圆,大家还是可以八月十五这一天在月光下赏月,毕竟,比月圆更重要的,是团圆。
【值班编辑:朱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