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王竞莹)
近年来,各大电商每年都以“双十一”节日为名发起声势浩大的网购狂欢热潮,从打折促销到全民参与“抢红包”,“双十一”盛况远远超过了简单的营销范畴,俨然成为一场大众的消费狂欢节。
“狂欢理论”由著名批评家巴赫金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认为,狂欢节这一文化符号,蕴含着民众集体狂欢和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平民阶层可以因此而享受平等和自由,袒露内心感受,宣泄各种情绪。“双十一”正是利用了光棍节内涵和人们购买时追求经济实惠的心理,结合天猫的盈利需求,来引发这场消费狂欢。由此看来,如今“双十一”不仅仅是简单的购物,更是一场分享和参与的游戏。不仅如此,从2015年开始,天猫又联合电视、网络等平台,举办“双十一”晚会,全球数亿人一边观看宛如春晚般的盛大仪式,一边装满淘宝的购物车。“双十一”就这样营造了“买买买”的消费氛围,同时为消费群体提供了一个共同场域和精神信仰,使“双十一”上升为精神庆典。
深究其狂热表象下的根本原因,是一种狂欢心态和集体娱乐化的驱使。五折、秒杀、红包利用了人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同时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用抢红包,分享店铺等行为搭建人与社会的联系平台,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存在感。
这种大热之下存在着诸多隐患,对网络的过分关注导致了时间的过度投入,势必转移注意力而导致现实交往中的沉默和疏远。“双十一”的狂热造成网民的非理性消费,对网购的迷恋,沉溺于虚假的繁荣,同时,商品的质量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每年天猫都存在着先涨后降、预付款不退等非诚信行为。
“双十一”节日的成功营销不仅是电商匠心独运的成果,更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关注度和刺激的渴求。商品的购买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总之,在电商大行其道的当下,只有坚持理性的正确消费观,才能脱离全民仪式下的狂欢外衣,回归正常有序的消费秩序。
【值班编辑:李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