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庞杨蕊 葛丽荣)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我们常说的3.15,早在1983年便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确立,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而我国的3.15晚会则是自1991年3月15日开始,每一年都会为观众揭露消费中的骗局、陷阱和黑幕,帮助消费者明白地消费、受保护地消费。今年的315晚会,主题是“新消费,我做主”,且将焦点指向了食品卫生安全、网络刷单等问题上,将一些关乎民生的消费问题推上了舆论焦点。然而消费者在日常消费生活中要想做到真正的消费做主,又将面临许多考验。
前几天,曝出的温州一位刘先生新买的手机因为出现黑屏,与商家交涉时,不但没有享受应有的售后服务,反而被店员恶语攻击:“你智商太低,不配使用智能手机”。店员如此嚣张,实在令人结舌。
这个案例反映出,现实消费生活中,许多消费者无法进行自主维权,反而在消费行为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3.15晚会过后,不少人发现随着一批商家的曝光,他们的公关团队也随之上台,发布危机公关声明,以表决心维护消费者权益之类的话语。不久也会发现危机一过,便又恢复以往。让人反思的是,难道消费只存在于3月15日吗?为何只有在每年315晚会才能引起这些商家的惊慌与注意?
对于消费的漏洞、陷阱,媒体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报道,旨在希望大家在消费过程中能小心一点、警惕一点。但是媒体的报道永远只能起到警示作用,最后的结果如何还是要看有关部门和消费者的作为。像这次被曝光的“饿了么”中的黑作坊被迅速查封,就是大家所希望看见的有关部门作为。然而一时的严打只能遏制一时,相关的执法部门应该把每一天都当作3.15对待,时刻都不放松警惕。
要想真正做到“新消费,我做主”,不仅需要消费者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更需要商家把“315”变成“365”,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拥有最起码的行业道德,不要一味想着牟取暴利,欺诈消费者,以大压小,欺软怕硬。更不要等到在法律、第三方监管机构以及媒体的曝光后才促进交易双方的公平与透明。法律与社会监督只是来自外界的监管,而对于企业和消费市场而言,诚信才是一个企业能长久立足于市场的根基。企业的业界良心才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基本保障。把315变成365才能更好地规范自身的市场行为。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消费中更是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忍气吞声,要知道每一个人的退缩都会让不法商家更加嚣张;更不能为虎作伥,每一个为虎作伥的消费者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把每天都当作3.15,意味着不仅仅在3.15这几天维权意识爆表,更要一直敢于面对、举报消费中的违法行为。
【值班编辑: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