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庞杨蕊 申宇欣)
“每次上课,我都觉得自己在开新闻发布会,一个个镜头对着我,闪光灯咔嚓咔嚓响。”一次上课时,老师突然这么说到,举着手机的我们突然一愣,互相笑笑。老师的话或是戏言,或是警示,笔者开始思考如何不用笔也可以记“笔记”,如何让在热闹的课堂上留住知识。
随着手机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大学课堂上用笔做笔记的同学和写板书的老师都已不多见。幻灯片课件更具体地呈现老师的讲课内容,为教学提供便利。但课件转换的速度一般较快,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并不多,拍照自然成了做“笔记”的主要形式。学生来不及记下的内容只需轻轻一拍便“收入囊中”。只是,收藏在手机里的照片是否真的成为自己的知识还需要看自己的课下功课做得是否充足。
笔者发现,许多同学认为只要能拷到老师的课件上课的意义就不大了,不听课也无所谓。这种情况显然是适合于老师照着课件从头念到尾的课堂,但更多时候,课堂所包含的内容要远比课件丰富。老师的思维逻辑、解读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内容更有价值,但这些很难直接在课件中展现出来。如果学生只是将课件存到了手机里,那无疑掩盖了课堂的意义。学生对待课堂上拍下的材料通常有两种态度,一是“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手机或者打印出来就行,不用再抄一次了”;二是本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理念课下把照片转换成文字誊写在笔记本上。显然采取第二种方法的同学不怕麻烦,不想偷懒。实际情况是他们的笔记本是慢慢地厚了起来,学习的成就感也不断增加,学习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多数情况下整理笔记只是信息转移的过程。学生常听着音乐抄着笔记,或者一边聊天一边“记笔记”,没有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整理,没有自己的思考体会,最后也只能是费力不讨好了。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并没有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简便,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不仅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还要确保所得信息的质量。就课堂记笔记来看,学生要想获得更多有用信息,最大程度发掘课堂功能,就要掌握“听、拍、理、思”技能,听清课堂重点、拍下课堂主体内容、整理学习思路、反思学习效果。一味抄写笔记一不小心成了“书呆子”,一味拍照则可能发展成为“懒汉子”。笔者并不反对用手机记录课堂内容,但前提是学生课下功夫要做足。“新闻发布会”式的课堂并无不妥,只是“发布会”结束后“各位同志”还要认真汇总整理照片资料。
记笔记的形式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不影响上课效率,用手机或是用“手记”又有什么关系?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手机和课件都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保存在手机里是老师的课件,抄在笔记本上也是老师的成果,记在心里的,才是自己的知识。
【值班编辑: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