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金梦)
盼望着,盼望着,11月11日终于来了,在众多电商的卖力吆喝下,“光棍节”变成了万众瞩目、为之“剁手”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一年一度的“双11”已经进入到了第七个年头,在全球剁手党将近12个小时的热情血拼下,今年“双11”全天的总成交额达到912.17亿元,比去年571亿元多出341.17亿元。不少网友互相调侃到,“今夜你们都是马云的女人”。虽然是一句玩笑,但背后所映射的“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的消费理念却值得我们思考,且不说全球,单单是笔者的舍友就疯狂购入了十几件心水物件。如此熬夜奋战,成为“剁手族”,着实缺乏理性。
打着低价、省钱噱头的电商,因其不需要缴纳高额的店面租金、税收和人工费用,使质优价低成为可能。在“双十一”大促销季,商家通过低价促销、捆绑销售,打出优惠组合拳,瞄准消费者“促销易感性”的冲动消费心理,不仅相互攀比打折、促销,而且营造出“限量”“秒杀”等饥饿营销氛围。但是同时可以看到,电商惯用的“低价”策略随着中国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升级,逐渐遭遇困境。去年“双11”前后,国家工商总局抽检发现,6个电商平台上15个批次的样品属于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虽然今年阿里推出“正品险”可以假一赔四,但能否杜绝此类现象,还有待商榷。
在“不买就吃亏”的气氛中,人们便更容易冲动消费,最后买来一堆根本不需要的商品,耗时耗资。价格欺诈、假货泛滥成灾、快递服务严重滞后、售后服务难以保障,伴随热闹繁华的网购促销,还有消费者居高不下的投诉。“双十一”前夕,福布斯撰文点名淘宝售假,引发海外市场高度关注。诚信度、体验、情感本是把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的桥梁,可现在只能靠价格一条线,有时候还要牺牲服务和质量,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恐怕是早晚的事。
“突然想起来,我们当初网购的初衷是为了省钱。”网友自我调侃道。但在“双十一”浪潮中,商家的低价“血拼”模式,消费者的“消费狂欢综合症”,理性消费变得难能可贵。但愿经历了一次次教训还在披荆斩棘的广大剁手族,面对各大电商抛出的“橄榄枝”能够变得理性一些。
【值班编辑: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