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张元元)
近来,“拐卖儿童判死刑”、“目睹妻子遭人强暴,丈夫田某砍死施暴者被判无期”的两个事件引发了舆论热议。理性和情感的表达再次出现了强烈冲突,不少人凭着直观的感受表达着愤怒,网络环境再次被各种质疑和嘲讽占领。“说话”是一门艺术,为生活助力,但同时也是武器,伤人于无形。
伴随着人们言论限制的减少和发言渠道的拓展,以批判性思维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吐槽文化”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渗入到当前社会中。“吐槽”来源于日本的“捧哏”之意,在不断辗转的演变中已成为拆台、抬杠甚至牢骚、抱怨的代名词。在私下交谈、聚会等轻松场合中,“吐槽文化”无伤大雅,甚至还可能不失为一种幽默,不仅能短时间内引起大家的注意,还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活跃气氛。但“吐槽”与幽默并不等同,幽默带给人轻松,而“吐槽”更多的是负面情绪的一种表达。如果在当事人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或者需要得到一些鼓励和安慰时,却遭到来自身边人的吐槽和调侃,实在让人心头生凉。而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和现实生活中的人身攻击事件近年来并不少见。
从字面来看,“吐槽”不属于语言运用中的积极词汇,但它却实实在在成为一种流行,让许多人深陷其中。是什么造就了“吐槽文化”,我们又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我们亟需考虑的问题。
首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互相“拆台”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开得起玩笑”,或者用来展现彼此间的亲密。但是不分场合、不分时机的“拆台”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误会,造成感情上的伤害,甚至有不少人已对这种交往氛围表现出紧张和排斥。其次,这是一种浮躁心理的展现。快节奏的生活很难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去调查和辨析事件的真伪,而在言论相对自由的环境里,批判思维似乎总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表示同意的观点大有“随声附和”之嫌。在对人贩和田某定罪讨论过程中,不考虑现实因素,只是一味迎合网络语言环境,不仅不利于事情解决,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更甚者可能为后来的犯罪带来隐患。
人其实很容易满足,对温暖的需要有时不过一句话。人人都可以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不需要经历什么苦难和悲伤,做出什么牺牲和妥协,一句鼓励,一声加油可能就是一缕阳光。公共事件中,不盲目听信也不盲目反对,不感情用事也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用理性的话语来表达,相信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值班编辑:景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