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散雾霾 拥抱蓝天】这个叫“霾”的春天
时间:2015-03-16 08:44:33

   (新闻中心记者 罗晓松)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与美丽的,受电影、图画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总把雾和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的一场雾,就像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和遐想。

    如今,在这个春意渐浓的时节,“雾”这个字眼不再有浪漫神秘的气息,也失去了迷离缥缈的美感,反而变成了刺耳的警报,令亿万国人忧心忡忡。17世纪,无法消散的烟尘与不能晴朗的天气,成就了伦敦“雾都”的一世“英名”。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以“雾都”的名号。

    当下,本是大家享受这美好春光的时节,越来越多的人却选择“宅”在家,即使出门,也要带上厚厚的防PM2.5的口罩。口罩已非普通意义上的护具,它是武装,它把你拖入了一种战备状态。戴上它,你就有了斗争的心态,对天空充满敌意,这对于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一种悲哀。

    守着“健康讲座”的老年人,常年会听到两种“专家提醒”。一是“多开窗通风,防流感,除甲醛,减少室内污染……”,一是“老少不宜外出,一般人群减少户外活动,闭门窗,防PM2.5……”。

    尴尬的是,这两种指令,指的往往是同一天。

    如今,对恶劣天气的定义,早不是刮风下雨砸冰雹,相反,我们酷爱它们,只有一场大风才能把雾霾吹走,只有一场大雨,才能把天地洗净。如今的“好天气”却靠传统意义的“坏天气”来交易,来救赎。此番轮回,不正是对人类片面追求高速发展,漠视保护环境重要性的一种讽刺吗?

    在不久之前,中国很多人还不知道雾都长什么样,天蓝蔚蓝,时光流缓。不知何时起,中国开始“雾都”遍地,17世纪的伦敦街头故事,也在几百年后的中国频繁上演。人们不想呼吸雾霾,而又不得不活在“雾霾”里。新的雾都中,每个人都掩住口鼻;心的雾都中,每个人都匆匆而过,事不关己。

    现代人的生存有个特征:社会性太强,自然性不足,过多地纠缠和沉溺于社会性事务,而和大自然疏于交往。这个春天,浓重的雾霾蔓延在城市上空,它最大限度唤醒了我们的生物身份和自然属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处境。在这个叫“霾”的春天,我们必须有所改变。

【值班编辑:郑莉】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