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红色平山】追随平山红色音乐,跨越八十载信仰和声
时间:2025-07-07 14:47:01

太行山下,岗南水库碧波荡漾。2025年6月30日至7月2日,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社会实践小分队,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在河北青年报、平山县委宣传部、平山县文旅局联合支持下,开启红色音乐溯源之旅。此次活动同步纳入河北省首届 “河北文旅一卡通” 推荐官官方项目,青年学子用镜头穿透历史烟云,记录从抗战烽火到数字时代的信仰传递密码,为红色基因的当代转化提供青春注脚。

第一幕:梆腔铁骨,舞台上的忠魂呐喊

6 月 30 日下午,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在井陉县胡雷村文化广场内锣鼓声震彻云霄。当刀马旦以一记利落的鹞子翻身动作,银枪精准挑落敌酋盔缨,佘太君的唱腔如裂石穿云般响起:“杨门世代守边关,岂容豺狼犯中原!” 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中 “忠勇报国” 的精神内核,被学生们的摄像机精准捕捉,每一帧画面都定格着传统戏曲与红色精神的深层共鸣。

剧团副团长李明刚卸下头上的翎羽,向调研团队坦言:“这出戏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根同源!” 他进一步解释道,梆子腔激越的声腔特质,恰似当年曹火星创作时的旋律张力,二者共同诠释着中国人不屈的脊梁。以剧中 “刀劈王伦” 的经典桥段为例,李明刚深刻剖析了文艺作品在凝聚民心、传递信仰方面所具有的永恒价值。学生们则聚焦于戏袍上盘金绣的龙纹细节,以及演员勒头扎靠的传统扮相工艺,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承载着文化基因的独特符号。

第二幕:土炕音符,泛黄手稿中的信仰刻痕

7月1日的曹火星纪念馆内,馆长指尖轻触展柜玻璃,1943年手稿在射灯下浮现墨痕——19岁的曹火星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土炕上,以民歌“霸王鞭”为基底写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初稿,毛泽东同志添注的“新”字改稿原件赫然在列。“‘一心救中国’五字,是党的初心在音乐中的永恒铭刻!”馆长话音未落,学生设备已对准稿纸上的历史笔迹。午后,曹火星侄女向我们讲述了曹火星的生平,她回忆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调子,录音设备中那段烽火旋律穿越八十年时空再度激荡。

第三幕:童声银发,山水间的红色和弦

7月2日,小分队采访了平山县文化馆的高馆长,馆长向我们展示了2025年6月“平山红大合唱六一专场”影像:2400名红领巾少年与银发文艺队员同台,背景是西柏坡纪念馆的巍峨轮廓。“这叫‘三代人音乐思政课’。”他介绍,“平山红”文艺小分队两年深入集市、商超、学校演出20余场,将红色经典植入百姓日常。非遗展柜中,古月豆腐模具与熏肉工艺同红色乐谱并肩陈列,“非遗活化与红歌传唱,都是平山精神的当代表达”。馆长透露,正开发的“西柏坡红歌研学路线”将借电子导览系统,让游客在岗南水库边聆听历史回声。

此次社会实践延续了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文化寻根” 品牌的精髓 ——2022 年,团队曾深入平山县里庄村人民日报创刊旧址,拍摄第一代党报人的油墨滚筒;在北庄村石板院追溯《团结就是力量》的诞生场景。本次活动累计拍摄素材 500 分钟,摄像机的镜头掠过梆子戏袍的团龙纹、手稿修复台的光学透镜、文化馆电子琴跳动的指示灯,从穆桂英的帅印到曹火星的钢笔,再到学生手中的摄像机,青年学子以实地调研激活历史记忆的实践,恰是新时代文化传承中,用脚步丈量信仰、以行动对话历史的生动诠释。(通讯员:高丽凝 任秀霞 指导老师:刘冬璐 邸铭 李丽)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