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带来的反思
时间:2014-05-30 15:36:48

(新闻中心记者 李萌萌)

    距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遗产已过去近9年的时间,但每到端午之际,这件曾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仍是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韩国申遗成功当年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这是严重的文化侵略”、“我们已经把祖宗给忘了”等等话语响彻国人耳畔。其实,韩国江陵祭和我国的端午节并不是一回事。

    韩国承认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但是在韩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并且江陵端午祭是江陵市民祈求丰收和安康,举办摔跤、荡秋千等游戏的大型民俗节日,与中国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并不一样。因此,并不存在两国申遗之争。

    面对国人过激的反应,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韩国友人金向相曾说:“我很理解中国人的做法,就像日本把韩国特制的泡菜注上日本商标出口到全世界一样,韩国人也非常气愤,但是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更加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高教授告诉国民,要正确理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不要把“申遗”和注册商标混为一谈。“申遗”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来,让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这与商标注册是两回事,不是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以后中国人过端午节就要缴费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的东西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需要与世界其他民族分享,才能永久地流传。但是面对与本国民族传统息息相关的文化被他国抢走时,心理难免会不平衡,甚至气愤难耐。流行于内蒙古的马头琴已经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喻户晓的皮影戏是印度尼西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事实无疑给热爱民俗的国人以沉重打击。幸运的是我国端午节于2009年10月13日申遗成功,弥补了韩国申遗成功的缺憾。

    为什么每当“失去”时,才知道民俗文化的珍贵?这是值得每位国人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依然放任民族文化于不顾,谁知道下次还会不会这么幸运呢?

【值班编辑:杨茹】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