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无形文化遗产”的流失—反思韩国端午节申遗
时间:2013-06-06 15:11:09
(新闻中心记者 李晓伟)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赛龙舟、祭江、包粽子,在我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怎么就变成了韩国的专利呢?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吃粽子和赛龙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缅怀屈原;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带,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鬼且贵之神效。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国竞争已上升为以科技和文化为代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本曾声称孔子是日本人,韩国还说华佗是韩国人等种种荒诞的说法都可以体现出我们无形文化遗产的流失。虽然有关孔子的争议沸沸扬扬,但日本并未得逞。试想这样的事情为什么屡见不鲜?他们又为何能成功?首先,对“无形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高。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端午节就是我们的,不用申请,甚至根本就没有想过。其次,中国人的维权意识不高,与时俱进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从来没有过这种经历以至于没准备,不知怎样应对。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最后,以和为贵的思想,不争不抢。自以为中国地大物博,文化丰富,“施舍”给他们一点也没什么,还能体现我们大国风范,复旦大学文博系民俗学研究者胡志祥副教授就有不同看法,‘端午节’和‘端午祭’并没有本质区别。文化包括核心部分和影响部分,在传播过程中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这期间,往往是核心部分保留了下来。端午节在中国本来就是祭祀活动,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部分就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虽然在韩语中,‘祭’和‘节’的意义有所差别,但是在‘申遗’时,无论端午节还是端午祭,都应该用英文的FESTIVAL(节日)表示。

    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还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别的国家成功的事件中借鉴成功经验,让国家在今后能走的更加顺畅,更加成功。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