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热】“证书多”究竟是多“好”,还是多“余”
时间:2013-03-27 16:33:21
(新闻中心记者 刘颖)

    大学生“考证热”由来已久,而且大学生们都认为“多一个证书就多一条出路”。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这种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剑桥商务英语、全国计算机二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双学位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会计证、教师资格证、驾驶证……各种证书顺应潮流,层出不穷。然而,在考取这些证书的过程中,学生究竟能收获多少?在走向社会以后,这些证书真正能够派上用场的又有几个呢?

    针对这种现象,记者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些同学。他们对待“考证热”的态度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热门:一部分同学认为一些热门证书是必考的,因为热门证书的含金量高,其他的证书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喜好进行取舍。
    2、等同于“入场券”:有的同学认为,拿到名牌证书就是拿到了能够跨入某一领域的“入场券”,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3、多多益善:更多的同学认为证书多多益善,能够增加就业的砝码。

    总之,在当代大学生眼里,证书有利于就业,所以要考。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纷纷加入考证一族,大学期间埋头于考取各种证书,以此作为获取工作的敲门砖。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几位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教学的老师,就当下“考证热”这一现象进行了交流。

    老师们的观点很明确:考证可以理解,但不要影响专业课的学习。随着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想尽办法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还有一些学生盲目跟风,效仿其他同学考证,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学生去考取各种证书。然而,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只是通过这些证书来寻求心理安慰。面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大学生在迷茫的同时,用考取证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对此,老师们认为需要同学们冷静思考。

    此外,老师还告诉我们,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原则是重证书,但更重实力。希望同学们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切忌盲目跟风。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很多大学生在考取证书的过程中除交付报名费以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考试,有的甚至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浪费了金钱和宝贵的时间,更影响了学习,确实是有些本末倒置。

    其次,拥有大量的证书就足以证明你能够胜任这方面的工作吗?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职员进入单位时证书的数量,还是日后为其创造的效益,答案不言而喻。也许,手捧多种证书会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但在试用期阶段,当用人单位发现应聘者只不过是一个“考证机器”,而没有真本领,岂不是更加难堪?

    再者,如果大家都凭着众多证书而找到了工作,那么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大家不如都在家里自学考证,然后再凭着这些证书去求职好了。

    在这里,并不是说考证一无是处,只是想说明盲目考证的弊端。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要科学、合理而有效地考证,避免一些盲目考证和跟风考证等现象的发生。当然,规范这种现象就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首先,大学生自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有目的地完成相关的考试,获得合格证书,从而为理想的就业增加强有力的筹码;其次,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证书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应以长远的目光来审视人才;再次,学校应对大学生做必要的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考证并不是就业的最有效手段,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考取各类证书上,不如花费精力去提高专业的实践能力。最后,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管制各类证书的培训机构,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而乱加宣传、滥收学生费用,要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对于在大学校园里不断涌现出的“热”现象,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理性对待,在一股股的“热”浪中认清自己的方向,从而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大学学业。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