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当今社会人人都处于信息洪流当中,时常迷茫无助,而记者却可以帮助人们拨开迷雾,看见灯塔。在河北经贸大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以镜头观察生活,躬耕笔尖,传递美好和希望,以不同的方式向大家展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来自不同校级组织的校园记者。
锲而不舍,无问西东
孟德爽是河北经贸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在2021年进入新闻中心综合新闻网,2023—2024学年担任本科生主管兼采编部部长,获得“十佳学生记者”荣誉称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坚持不懈是她最为突出的品质。

孟德爽生活照
缘起-冥冥中已注定
孟德爽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遵循父母的意愿大部分都是报的师范专业,只填报了零星几个新闻传播类专业,最后竟幸运的被新闻学专业录取,她说道:“当时是真的很开心的,因为自己本身没有那么喜欢当老师,但是也不知道自己未来走什么方向,上了这个专业就像是上天替我选了一个喜欢的专业。”她在大一报名社团组织的时候,考虑到专业对口,选择了新闻中心综合新闻网,且顺利通过面试进入了采编部。采编部的工作任务是一个月至少完成一篇校园主题的通讯稿写作,除此之外还会有不定时的消息稿写作。
孟德爽的第一次采访时非常紧张羞涩,当时几乎是被学姐们推上前去采访。有了第一次采访的经历,孟德爽的胆子渐渐大了起来。她说道:“第一次采访之后的每次活动我都在尽力地让自己多多采访,我觉得采访这件事情最好的提升方式就是多尝试多练。”为了提升写作能力,孟德爽会经常翻看学长学姐的优秀稿件以及专业老师推荐的公众号文章。“一定要多多采写,在我看来再多的理论知识都比不上出去实践一次。”孟德爽说道。从大一加入新闻网到大三圆满完成任务成功退部,孟德爽在新闻中心的三年间共参与了21篇通讯稿的报道。
征途-难忘的工作经历
“采访挺开阔我的视野的,因为工作让我了解到了我之前没有机会了解的东西。”孟德爽说。她有一次外出任务是跟进报道学校的辩论赛,现场选手们唇枪舌战的氛围感染了台下的孟德爽,选手们酣畅淋漓的辩论使她大受震撼。新闻工作让她有更开阔的视野,也对她提出了专业能力上的要求:“首先基本的写作和采访素养都要具备,其次我觉得必备的,也是我自己十分欠缺的一点是临场应变能力,作为一名记者,当你去采访对方时,需要在他们的回答中挖掘出不一样的关注点进行深度提问,这种能力也是我所欠缺,需要后期去努力培养的。”
面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她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勇敢迎战,不断的反思与提升自己。在去年学校建校70周年出任务的时候,孟德爽负责接待校友并为其拍照,清早七点跟随学校的大巴车去到了酒店。由于校友的到达时间不一样,只能拿着相机一个一个地抓拍,且需要在外不停的等待,从清晨到傍晚时间非常漫长,孟德爽一直坚守在室外,疲惫和无聊伴随着她,但孟德爽联想到了自己以后的工作避免不了漫长的等待和疲惫,于是告诫自己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最终她还是以极大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了任务。“我感觉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孟德爽说。

孟德爽工作照
总结-工作的收获和展望
在不断迎难而上的征程中,孟德爽感受到了采访的魅力。她曾说:“采访的过程更像与陌生人的聊天,在了解不一样的经历的同时,也能锻炼个人的表达能力。”是她爱上采访的原因之一。
从第一次采访的青涩紧张到现在的游刃有余,她在三年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她最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经验是“锲而不舍”。在进行了回忆与总结以后,她对自己过去的工作成果表示满意,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表达期望——“希望自己以后能找到合适的记者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
创新协作,逐梦追光
2023级新闻学一班的陈芝羽,作为河北经贸大学新势力融媒体中心运营部部长,组织并管理团队早已融入她的日常,精心策划和高效执行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发布,则是她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她深知优质内容的价值,每一次的策划都如同排兵布阵,每一次的执行都力求完美。

陈芝羽工作照
领异标新,引人注目
陈芝羽作为学校新势力融媒体组织中的一员,注重工作输出内容的新颖性,她认为在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创造力”。陈芝羽会紧跟网络流行热词的发布内容,比如“华为三折叠”“永夜星河”“续火花”等,再结合本校特色风采产出生动的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内容。“我渴望让本校的活动宣传等变得更加丰富有趣生动,和更多的经贸学子产生共鸣。媒体在更新融合,我们的宣传策略和方式也要紧跟时事,用更新颖有趣的方式展现校园风采。”陈芝羽说道。

陈芝羽团队发表的学校团委QQ说说内容
众人拾柴,火焰成光
陈芝羽认为团队协作是工作中的重要品质。提到团队协作,她不禁提到那次令她印象十分深刻的集体活动,今年四月份的校运动会,学校团委QQ号的说说进行了实时更新。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团队分工明确,要提前安排好拍摄的人员以及需要拍摄的特写照片,并预设说说文案,团队成员换着相机去拍摄,送存储卡导照片,充电,筛选照片后期调色,发布说说……陈芝羽说道:“两天更新了39条说说内容,非常辛苦,这是一次全员参与的活动,太阳很大,我们是奔跑在操场上拍摄的紫色马甲。”活动结束后,团队收到了很不错的反馈,即使天气炎热,陈芝羽和她团队的成员们内心却满是欢喜。
她说:“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在积极提出自己建议的同时,也会考虑和尊重到每个人的意见和想法。我们部门相处的也很和谐,工作安排有序妥当,所有部长轮流安排任务,并带领干事完成任务。”这是陈芝羽带领团队和谐合作,创造出优秀作品的要义。
不忘师恩,勇于追梦
陈芝羽讲:“工作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指导老师王思童。”陈芝羽的每一篇推文都是由王思童老师审核更改的,老师会为她提出许多建议和新颖的策划方式。她最满意的作品是银杏节的一篇预热推文,陈芝羽带领小组提前一周拍摄图片,她们用银杏叶子做成花束和跳芭蕾的小女孩,在落叶上写字,这些使得图片很有创意,排版以诗歌的形式来连接几张照片,文字中“相遇”、“相识”、“相知”、“相伴”,由浅入深阐述金秋银杏之美。这篇推文不仅获得了老师的称赞,也让陈芝羽获得了极大的自豪感。她表示,未来将会继续在新媒体领域工作,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新媒体。

陈芝羽小组的银杏节预热推文截图
珍惜天赋,保持热爱
来自校广播台的学生记者马晋然,是一名工商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今年获得了“十佳学生记者”的荣誉称号。她的音色得天独厚,具有亲切温柔的特点,每周一和周二晚校园广播音柱里都会传来她的声音。
“声声”不息,“周周”复始
马晋然说:“我负责两档节目,周一晚上的《记录中国》,还有周二晚上的《书香经贸》,《书香经贸》和《信经贸》合并后仍由我负责。”这意味着马晋然每周都要写两篇稿子,音柱里温柔缱绻的声音背后其实是深夜的灯火和焦灼的内心。她在工作中最喜欢的环节还是剪辑制作节目的过程,她说:“我刚刚录制好的音频只是一个半成品,我要去剪掉里面的气口,加上垫乐,去想自己的声音如何让这个节目变得更好听,这时候就需要我反复听,其实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马晋然觉得节目最终导出那一刻是工作中最爽的瞬间!这意味她的努力付出可以通过音柱让大家听到了。
以情入笔,以声传情
马晋然是一个热爱读书,喜欢独处沉淀自己的女生。她的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她最大的爱好就是遛弯,并且一直相信公园20分钟效应,“只要你与大自然接触超过20分钟,你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我喜欢在走路的时候放空自己,给予自己心灵和精神的放松。”马晋然说道。

马晋然在公园中捡到的“秋天”
马晋然感觉:“我的文笔还可以,比较擅长写节目的稿件。”她认为自己的这种天赋得益于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马晋然的父亲在她小时候经常出差,每次出差回家都会为她带一两本书,现在马晋然依然保持着每个月读两本书的习惯。她在看书时每每读到动人之处都忍不住热泪盈眶。马晋然对待文字的这种敏感多情,在做节目中也同样能体现出来,她说:“我在做《信经贸》中《漠河舞厅》这一期的时候感觉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里面去了,仿佛我和节目融为一体了,听到感动的地方忍不住眼眶湿润。”在节目输出内容的选择上,她希望能做出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共鸣的,使大家感同身受的细腻的节目。马晋然说:“让迷茫的不再迷茫,让难过的不再难过,让悲伤的不再悲伤。”是她的初衷和目标。

马晋然在广播台剪辑节目
以台为家,我爱我家
广播台对于马晋然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组织,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她曾坦言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忙于两个校级组织而导致在广播台没有存在感和归属感,甚至产生过退台的想法。但她对播音的热爱还是使其动摇的心安稳了下来。进入大二之后,繁杂的课业和僵硬的同事关系使她又一次动摇,她坦言道:“在这期间一直是我的小伙伴知颜以及师弟师妹们给予我情感支撑。”新生入台后的一个半月的集体晚训练声使她和师弟师妹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教学相长吧,我在教大家练声的时候我自己也在学习和进步,有时候来到台里听到大家喊一声师姐就会感觉心里很温暖。”马晋然说道。她总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广播台走走看看,来了之后也不干什么,看到师弟师妹们都在她心里就会很满足。“以台为家,我爱我家”是广播台的台训,每次用完调音台都要把绒布盖上,防止灰尘进入,从不把雨伞带入台内,积极主动的打扫卫生,及时下载删除电脑文件,马晋然一直在用言行坚持着这一点。

马晋然在广播台带领新生练声(右一为马晋然)
汪曾祺曾说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人应当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三位校园记者在不同的平台深耕,追随自己的心中所爱,相信在未来,她们也会在记者这条路上,怀揣追求和人文关怀,坚定地,持续地走下去,走向更远的远方。(通讯员:王心滢 孙雅茹 李雨菲)
【责任编辑:骆泽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