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逃出大英博物馆》:以流量之光展千古遗韵
时间:2023-10-25 08:49:45

“杯杯盏盏念故乡,相碰低吟诉衷肠,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近日,网络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该剧讲述了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遇到了奇幻化身成人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并帮助她回到祖国完成心愿的故事。


思念有声,历史无痕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短视频创作者包括夏天妹妹和煎饼果仔在内仅四人的团队远赴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耗时三月用心制作完成。剧中,“煎饼果仔”饰演的中国记者张永安,在英国工作期间碰巧撞上了“夏天妹妹”饰演的大英博物馆中化成少女逃出的玉壶精这位奇异的“同乡”。一开始张永安并不相信玉壶精所说的——她是博物馆所丢失的玉壶,可伴随着两人的相处和博物馆丢失玉壶的新闻,他渐渐开始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的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小玉壶并非战乱年代英国从中国掳走的文物,而是2011年由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制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收录的藏品。这盏玉壶漂洋过海,背负的是文化交流的使命,是想“让世界看看中国的玉雕技艺没有失传”,甚至传承得很好,发展到新巅峰时期的证明。所以这部短剧的创作者选取这盏玉壶作为主角的原因也在于它是为数不多的被英国人买进去的文物。大英博物馆内收录的许多中国文物都是被当时的侵略者用麻袋和箱子抢掠走的,不记得回家的路,所以派她寻找回家的路,她最适合带着所有文物爷爷奶奶们的心愿去为大家寻找出路。


在大英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有的没有保护罩,任由往来游客触摸,所以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大英博物馆内的很多中国文物在陈展时挤在一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所以小玉壶初到张永安家里时会发出“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啊?”的疑问,文物们供游客参观时不会被制止使用闪光灯,所以小玉壶给自己拍照时开闪光灯。大英博物馆里一共约有2.3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其中约2000件长期展示,从商周的青铜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绝世珍藏,这些在我们国人心中如珍宝一样的存在,却拥挤地、杂乱地,放在一个个冷冰冰的玻璃展台里,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张永安本是一个在英国工作的记者,他刀子嘴豆腐心,对小玉壶虽然表现得不耐烦,但也照顾周到、无奈纵容,心中有着“为弱者发声”的崇高理想追求和新闻人的美好品质,奈何一直无法遂愿。剧中张永安虽然嘴上说着“嫌弃”但还是很照顾小玉壶,他们有着在异国他乡能够见到同胞的基因中的亲切感,像是感受到了骨子里流淌着一样的血液。“小玉壶”在听到张永安说中文时的激动,毫不犹豫的拥抱,大喊着的“家人”让人百感交集。后来张永安决定带“小玉壶”回家,走的路是“瑰葭路”,寓意所有流失在外文物们的归家路,寓意它们都能堂堂正正、风风光光的回家。剧中还着重描写了小玉壶看太极、喝茶、看戏剧、吹糖人等场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跃然眼前。还有看熊猫、赏天安门、观升国旗、看打铁花等现代活动,以人间烟火唱国泰民安。


“中国人,不做那种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所以小玉壶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也把这次的所见所闻讲述给那些在博物馆的文物们听,它们共同歌唱“家国永安”。张永安最后也选择回到祖国,成为了“国际之声”的主持人,他的声音传到了更多的地方。他可以为了不公和弱者更加有效且坚定地发声,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报效祖国,做到了像自己的笔记里写的那样——“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用自己的笔杆为弱者发声,实现了一直埋在心底的梦想。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文物的回归之路不仅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中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


初心热忱回首千年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我们跋山涉水,最终抵达的其实是内心最初的方向。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两位主角有着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但张永安和小玉壶都选择了同一条道路——归家之路。他们从国外回到了中国,坐过了21世纪的火车,喝了新茶,看了新剧,观了升旗礼,走上了瑰葭路。



瑰葭路,归家路,这条归家路是多少勇士踏出的路,又是多少“家人”盼望的路。在短剧中,小玉壶暂且得以归家,最终却还是要前往他乡;而现实中,超过2.3万件的文物至今仍在大英博物馆内陈列,难以回归祖国的怀抱。正因如此,需要“勇士”来开新路、做先锋,带回文化的火种,传承文化的火炬。《逃出大英博物馆》就将张永安塑造为了这样一个勇士。


张永安走的是两条归家路,一条是带小玉壶回归祖国,将中国的文物带回中国,将属于中国的文化之火传递下去;另一条是他自己不再逃避,重拾初心,选择举起笔杆,面对俗世烽火。张永安和小玉壶一样,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然而中国人的血脉中久久流淌着“落叶归根”的精神基因,尽管迷路在外许久,游子总会克服万难后归家。张永安的勇敢之处在他的归家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新时代的青年,也是一个自媒体工作者,他既有青年的担当,也有媒体的责任。他打开了千百年文化对话的“窗口”,在每一个人的心上留下了文化保护传承和追索的烙印,也引发了每一个人对文物的关注和对文化的思考。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周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回首千年,有多少精美绝伦的文物诞生于盛世的工匠手下,却又破碎在那个黑暗落后的旧中国。任人宰割、水深火热、文明罹难、历史蒙尘,文物流失正是那个旧时代痛苦的印证。然而时光冉冉,居诸不息,中华民族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岁月,如今挺直背脊、站起来强起来,终于能够对海外的文物唤一声:归家。这声呼唤是祖国的殷切盼望,是国人的勇敢发声,更是深深刻印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与文化自信。文物是流落在外的中华之魂的一部分,它们经隔了千年与我们遥遥相望,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去拯救。


岁月失语,媒体能言

时光的长河这样辽阔,却也奔流而去;岁月的歌谣这样婉转,却也黯然失语。一轮轮岁月承载深厚的情感,一段段历史尽说古老的故事,一件件文物诉说久远的轶事。岁月无形无迹,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它虽是历史的见证者,但它沉默不言,从不表达。我们大多只顾往前走,却忘了回望来时的路。进入新时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发展的日新月异,加速了人们对过去的遗忘:网红直播的浅薄挤走了古文典籍的深刻,娱乐至死的观念取代了自强不息的精神,个人主义的思想消磨了家国天下的情怀... ...当人们不再“怀旧”,岁月也就会真的“失语”。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出自作家冯骥才,岁月需要留声,历史需要铭记,文化需要传承。可当“石”流失之时,一些自媒体人主动站出来,用“媒体”的力量替“石”发声,让世人听到新时代他们的声音。


一支支“长枪短炮”不仅能拍出娱乐大众的作品,也能拍出引人深思的创作。当岁月失语、文化无言之时,新时代自媒体人用流量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不只为追逐流量,而是将流量用于文化传播的有益之处,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和对媒体行业的热爱,让“流量之花”开在文化价值深处。小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讲述张永安(煎饼果仔)送一盏化为人形的小玉壶(夏天妹妹)“回家”的故事表达了如今自媒体人对流失文物难以回国的惋惜,同时也唤起了全体国人的文化共鸣和民族情感。此短剧将一个民族深沉而隐秘的情感通过一个小切口表达出来,用拟人的手法让更多人找到了共情的着力点。此短剧的爆火不仅让文物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之中,更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了大众的生活里。



剧中一句“从前的我眼前能看到很多路,很多不适合我的路,但我现在眼前只有一条来时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坚持走上一走,谁知道山的另一边什么呢?”更加体现“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的满腔热血和他们的赤诚之心。


《逃出大英博物馆》启发更多自媒体人要开动脑筋,带来更具创新型的有价值的内容,同时要正确运用流量的力量,在新时代以新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中。短剧的众多细节包含了许多有关文物保护修复的知识,让人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文物的知识。日后定会有更多的自媒体人将流量与文化传播正确、深度地结合,通过流量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继承、发扬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撰稿:李京颖 张朔 付洲庆 廖心圆)


【责任编辑:路一帆】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