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评说】我是公民——观《十二公民》有感
时间:2017-05-19 08:43:29

(新闻中心记者 李冬雪)

        康德墓志铭上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公民时候法律赋予我们的身份,而在这个理性严明的身份下,又隐藏着什么样的人性呢?


        面对一个与自己看似无关的案件,草草给一个人判下死刑似乎恰如其分。为什么?因为有了看似齐全的证据。其实,这些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是因为我愿意去相信;这个人之所以该判死刑,是因为他与我无关。


       我们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再去将这件事再剖析,因为人性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之所以赞成他被处死,是因为我痛恨子对父的不孝;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场明了的案件,是因为我没必要去和一个外地人纠缠。而我认为他无罪,是因为文革时我被人丛黑暗中拯救,因为我明白被冤入狱的艰辛,明白出门在外的不易。所有所有的观点,都是因为与我有关,这个人,他和我相同。


        矛盾吗?我觉得不,因为这便是人性了。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剧中的每个人都与案件主人公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或是立场,但又因为各自的社会身份,显得毫无关联。


       电影看完了,一个本该判死刑的人竟是无罪者,不禁让人感到唏嘘,绷紧的神经在电影结束后松懈下来,但又好像变得更紧了,是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太多太多感慨。我们不能只保留理性而不保留人性。人性固然有其自身的弱点,但其也会为我们迈出理性的脚步作出推力。公民这个身份意味着我们在秉有人性的同时去发掘真理,用理性的思维去找寻真正的答案。在一个看似一目了然结局注定的案件下很可能会躲藏着真相,而它的藏身之处,便是我们每个人人性的阴暗角落。


        在这狭小的房间内,人性的催化剂让各种思维迸出火花。我们要做的是,时刻铭记自己公民的身份,走出自己人性的阴暗角落,站到理性的阳光下去,尽量客观地去辨明失误本身,而不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或者经历随意地去叵测,或许我们能寻找到不一样的答案。其实话说回来,我们有时执着的会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内心的斗争中挣扎破出的沉默或是固执。


        记住自己的身份,记得头顶上的理性阳光。我是公民,我为理性和人性同时发声。



                                                                【值班编辑:丁超】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