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评说】跨越国界的亲情
时间:2017-05-10 15:44:29

(新闻中心记者 李冬雪)

    有人说当今中国电影已经被过度地娱乐化和商业化,金钱的堆砌并没有带来足够优秀的作品,缺乏内涵是一个致命缺陷。回头看看老一代的电影作品,虽制作不如现代电影那般精良,但它们所传递出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回味以及思考。笔者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就是这样一部作品,电影名为《孙子从美国来》。

    故事发生在陕西的山村里,皮影老艺人老杨独自生活在家。一天,从事藏羚羊保护工作的儿子突然回到家中,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以及一个小男孩。这个新媳妇是美国人,小男孩是媳妇的儿子。就这样,老杨多了一个美国孙子。儿子和媳妇突然接到任务,无法带着儿子一起走,所以将小男孩交付给老杨照看。外国孙子和中国陕西爷爷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一开始两人的相处并不融洽。美国孙子习惯吃汉堡喝牛奶,爷爷则喜欢吃羊肉泡馍、臊子面;孙子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还夹杂着英语,而老杨说着一口地道的陕北方言;孙子喜欢蜘蛛侠,爷爷喜欢听戏看皮影……电影中这样鲜明的对比比比皆是。在老杨不小心弄坏了孙子唯一的蜘蛛侠玩具后,矛盾爆发了,老杨面对孙子的抗议束手无策,因为在村子里人们连蜘蛛侠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老杨在晚上为孙子专门做了一个蜘蛛侠的皮影。当我看到一个美国的经典英雄形象的载体变成了中国的皮影时,那种东西文化交融所产生的特别魅力从电影的每个细节中显现出来。孙子在灯光下挥舞着蜘蛛侠的皮影,而爷爷操纵着孙悟空的皮影和孙子一起玩耍时,美国孙子和陕西爷爷的感情就这样迅速升温。慢慢地,孙子在田野中牵着小羊漫步成为常态,在爷爷吃臊子面的时候也张着小嘴想要尝尝,还会在爷爷表演皮影的时候托着腮盯着看,然后卖力地鼓掌。爷爷不再是那个严厉、孤单的老人了,有了孙子的陪伴,他的笑容越来越多,看孙子的眼神越来越宠溺。

    电影里的老杨看似严厉刻板,实则温柔慈祥。他的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国人表达情感方式的一个典型人物,心里装着沉甸甸的爱,却不善于表达。美国孙子喜欢吃汉堡喝牛奶,老杨想方设法从这个古老传统的村子里找来牛奶,甚至还自己做了“汉堡”。院子里的水井向来只有一片薄薄的木板盖着,但孙子来后,老杨特地用石头压住,还笑言水井的那一边就是美国。分别的时刻,孙子挣扎哭喊不愿离去,而还在演着皮影戏的老杨,没有去道别,但他那一刻的停顿、胡子拉碴的脸上的轻微颤抖以及红了的眼圈,都在倾诉着他的不舍。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要让一次次的分别打击着亲情?在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数不清的分离场景正在许多地方上演。不能相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比如求学,但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记得在远方的家里有爱自己的亲人,他们渴望陪伴,渴望关怀。不要让不得已成为借口,打个电话给家人也是一种安慰。

    电影的最后,孙子记得爷爷的一家团圆的愿望,在过年的时候又回到了爷爷的身边,一张穿着唐装的全家福让浓浓的亲情没有被辜负。

    子欲养而亲尚在,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爱不要犹豫,亲情不能被阻隔。

【值班编辑:华钰文】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