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岳梦怡)
每年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中国青年报》10月24日)
调查显示,98.24%大学生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已经退出社团。既然大多数学生选择退社,显然就不是个别社团的问题,而是集体的共同倾向。
不少学生加入社团是盲目的。社团各出奇招的宣传足以让同学们眼花缭乱,同学们不知疲倦的在各个社团面试处奔走。由此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盲目性可见一斑。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也不清楚入社能有什么现实“好处”,只是看到身边人陆续加入各类社团,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报名了。加入后因新鲜感消失或参加社团太多分身乏术,同时也难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时间一长,很有可能难以坚持下来,自动退社了。对于这种心理,我认为学校应提前对学生进行社团指导,让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的参加社团。
社团也应该多从自身找原因。高校学生社团是具有自治性质的学生组织,有一定专业性与公益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可以增强某种技能,凝聚群体感情,训练健全人格。高校社团应该是校园里的乐园,但一些学生社团官场化、商业化严重,很多学生参加社团,或是为了获取学分,要么是为建立一个搞关系的圈子。高校学生社团虽不排斥商业化等功利性行为,但它必须要坚守学生社团立身的底线:以学生为本,警惕官僚化与过度商业化。社团本身没有营造出轻松真诚的氛围,反而充斥着商业化与官僚化的气息,这显然有悖于一个小共同体本应温情脉脉的特质。
学生入社后退出,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理解。同时社团要回归学生社团公益性,真正起到服务学生需求与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目的。
【值班编辑: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