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不坐第一排 非谦让 乃懦弱
时间:2016-06-17 15:16:48

(新闻中心记者 高天艺)


    近期,《开讲啦》节目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王贻芳致力于物理研究,为了获得国家最高利益,他和他主导的大亚湾实验团队一直在“抢”着做事情。在和研究生一起去国外开会时,有一件事情让王贻芳特别无奈,随行的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避开第一排,而外国学生每次都主动坐第一排。院士不禁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不争先坐第一排?为什么要后退?是观望,是不作为,还是不自信?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屡见不鲜,许多课堂上都能看到这样一幕:坐第一排的同学屈指可数,坐二三排的也寥寥无几,直到五六排及以后学生才密集起来。表面看,不能说这种情况是不尴尬的,可我们从深处去思考,是什么让学生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渴望人才的院士对当代大学生发出无奈的叹息?

    笔者认为,造成中国大学生这种普遍却又值得让人深省的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哪一方。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中外思想观念大为不同。在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流传着“中庸”的思想,而国外则是根深蒂固的“优胜劣汰”观念;中国人思想里“谨言慎行”“孔融让梨”“枪打出头鸟”种种阻碍进取的心态数不胜数,这些观念都若有如无地影响了同学们坐第几排。第二,课堂学习机制差异较大。在中国大学生的课堂中,学生大多都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许多非专业课流于形式,没有什么硬性要求,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课堂的压力,自然容易产生不作为的想法。而国外的大学课堂中学生则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参与程度高,课堂形式多样化,导师布置的课下任务充分,学生们自然会有上进的心思。第三,归根到底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学生不坐第一排说明学生的上进心不强,学生上进心不强除了本身因素之外还说明了在校园内部接受到的压力不够。国内学生通常是“校园如同象牙塔,一出校门便抓瞎”,而在国外,在校园里感受到了足够的压力,锐意进取,汲取知识,到社会上反而比较容易适应。

    不坐第一排并不意味着谦让,而是懦弱的表现。笔者认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没有理由缩在后面。以前中国人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动,现在国门大开,面对的是整个世界的竞争。作为大学生我们要赶在时代脚步之前,主动承担起责任,在做科研之前,先有自己的眼光和预判,选对了就大胆地做下去,敢于领先,敢于跟世界赛跑。

【值班编辑:李婷婷】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