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马翠翠)
近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向460位大学生发放聚会问卷,29.31%的受访者聚会频率达到每周两次以上,其中本科低年级占63.52%。
如今,正在发酵的大学校园应酬文化使大学生感到同学间频繁聚餐成为了一种负担,造成一些学生的社交压力和心理焦虑,对家境不好的学生尤甚。这种情况在各高校普遍存在。那么,对于大学应酬文化,我们究竟是“聚”还是“拒”?
不得不承认的是,上了大学之后,不免会加入各种学生组织、社团,一方面充实丰富了课余生活,但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每逢周末,各个组织、工作部门之间都会选择聚餐。平时小餐小聚花销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凑多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其实有些聚餐不是很想参加,却碍于“交情”不得不去。
有人说“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的确,进入大学之后,大多数同学会考虑如何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等问题,而聚餐便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一种方式。从大学生角度来讲,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扩大交朋友的范围。然而,在大学生聚餐时,可能会受到社会风气和其他流行文化的影响给大学生造成错误的社会认知,把请客、吃饭作为社交主要获得手段,而忽视了能力、地位才是最重要的道理,进而形成一种“循环请客”模式之中,同学之间过早地注入了场面应酬的成分,大部分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成为一面之缘的“酒肉朋友”,缺乏了彼此之间的真正了解与信任。
另一方面,在频繁聚餐时,不仅仅为了面子使学生感到社交压力大,而且聚餐花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也给家庭带来一定负担。另外,过度消费也对学校声誉造成影响,进而降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作为大学生,本身还是“啃老一族”,未必具有独立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还需要凡事向自己的父母伸手,一定程度上,过度的应酬也是对自己的父母施加压力。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郝大江指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聚会的实质意义是聊聊天、说说话,增进感情,是不以利益为纽带的。而在大学校园里发酵的应酬文化造成了学生对于聚餐的认知偏差。”
笔者认为,大学生通过聚餐来合理表达自己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无可厚非,但倘若聚餐过度频繁甚至是为了面子而聚餐的聚餐,只能成为学生的负担,不会对交际有实效性的帮助。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在聚餐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认清聚餐的实质,不要把交流手段演变成一种应酬文化,大学聚餐,能聚则聚,能“拒”则“拒”。
【值班编辑:牛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