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复旦投毒案”背后的教育思考
时间:2015-12-13 17:33:59

(新闻中心记者 曹素贞)

    12月11日,社会关注了两年多的“复旦投毒案”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被害人黄洋的父亲的反应是:心头一颗石头算是落地了。12月7日,林森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个偿债。我希望黄洋父母明天就能够放下怨恨,健康、积极地活下去。”投毒事件就此了结。

    从法律意义上讲,引起舆论轩然大波的“复旦投毒案”落下了帷幕;但从教育意义上讲,这件事背后的一系列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在“复旦投毒案”案件中,林森浩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高校研究生,本应利用专业知识治病救人、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更应是其所学专业的天职。但林森浩却因日常琐事对舍友不满,利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投毒害人,这种因关系不和就心生杀念、漠视生命的扭曲行为让人震惊。

    值得注意的是,在庭审中,林森浩一再称这种投毒行为是由于自己的修养、层次不够,这恰恰折射出了这名高校研究生心智的不健全,拥有较高的智商却有较低的情商,因为一点矛盾耿耿于怀、不择手段,置最根本的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观念于脑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确实如此,知识固然重要,但人才不能与成绩划等号,成绩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健全的心智、丰满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才应是学生的立身之本。为此,身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与同学相处应和睦为先,有芥蒂要多些宽容和理解。

    诚然,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上大学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在宿舍过集体生活,与舍友和睦相处成了学业之余的一大生活历练。鉴于林森浩事件的悲剧,在校大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日常交往中,应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沟通、友善和互助。

    从清华才女离奇铊中毒案到马加爵事件,还有刚刚尘埃落定的“复旦投毒案”,这些校园极端伤害事件是一个个鲜明的事例,事件背后的教育思考值得我们每一名同学深深反思。敬畏生命,敬畏法律,做人做事要谨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否则,校园极端伤害事件绝不会止于“复旦投毒案”,而“感谢室友不杀之恩”也绝不会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

 

【值班编辑:苏雨】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