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闫少婧)
最近,媒体爆料扬州一职校老师给来上课的学生发微信红包,以改善学生逃课现象。无独有偶,前不久,浙江一高校研发出一款“手机课堂”APP,通过学生拍照签到来统计出勤率。这些年,不少高校绞尽脑汁想出了一系列防学生逃课的方法,如:上下课合影拍照、微信签到、指纹识别等。这折射出了当前大学存在的一种不良风气:大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
“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今天你逃课了么”这几句话在大学里颇为流行。当今,对部分大学生来说,逃课现象确实如同家常便饭。也许有人会问:学生的职责是上课,他们不上课去做什么?调查发现,大多数逃课的学生或者在网吧打网络游戏,或者在宿舍睡懒觉,或者出去逛街,总之大都是无关学习的娱乐活动。很少有同学逃课去做科研项目、阅读课外书籍等有意义的事情。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诚然,大学里有很多知识丰富、见闻广博的优秀老师。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选择逃课的同学在失去与良师交流机会的同时,也失去了丰富内涵、提升能力的契机。
在大学逃课现象较为普遍的现状下,一些高校实行的防逃课手段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现象。比如,扬州职校老师给出勤的学生发微信红包,来上课的学生每节课会获得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红包奖励,这是对学生到课的一种吸引和鼓励。再如,浙江高校运用“手机课堂”软件实行课堂签到与期末成绩相挂钩制度,多次缺课的学生最终考核会受影响,这是对学生逃课的限制和惩罚。这种奖惩机制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到课率,然而并不是防止学生逃课的根本之策。
笔者认为,大学生频频逃课的根源在于其进入大学后,老师和家长的管束变松,自身心态不端正、自制力差,一味追求娱乐至上;加上认识不清所学知识的价值,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学业倦怠。
为防止大学生逃课,各大高校应完善对大学生的思想管理,纠正他们“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松”的认识偏差,使之意识到逃课是一件违反校规校纪、得不偿失的不良行为。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和选课引导,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大学生自身应端正心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了解课程对自身成长和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学业为重,不要随便逃课。
此外,高校老师自身要提升综合素质,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让课堂变得引人入胜、轻松有趣,从而更大程度上吸引大学生的目光,降低他们的逃课率。
当然,大学里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做科研项目、社会调研等事情偶尔逃课,对他们来说,这些实践活动更能提升自身能力,对他们来说更有意义。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也应得到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允许。
总之,作为一名大学生,既应努力上好专业课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又要认真听选修课,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做到知识的精深和广博,而不要无故逃课,在无所事事中虚度了最美好的大学时光。这才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值班编辑:卢晓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