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扫码送礼”谨慎参与 切勿贪小失大
时间:2015-10-20 10:51:17

(新闻中心记者 刘美玉)

    近日,以“扫二维码送礼物”为噱头的商家充斥在各大高校。从一开始的扫码关注送水送笔到送毛绒玩具返现现金,礼品的升级,操作的便利使得一些同学抵挡不住诱惑。但是有些扫码活动不仅要扫码,还要填写个人信息。于是,扫码之后“安静的生活”被打破,保险、化妆品、保健品、房地产、教育机构等各种推销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轮番轰炸你的手机,让你永无宁日。

    其实看起来实惠无比的扫码活动,背后却隐藏着个人信息泄漏的巨大危机。因为扫二维码并不单纯是为了让你扫码,更不是为了送你礼物,而是商家为了进一步获取个人信息。扫码之后,个人信息已不再是只有自己知道的隐私,而是变成了为商家所用的工具和盈利商品,所以肯定会存在数据泄漏的安全隐患。更有一些无良商家拿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加工分析后用于商业盈利甚至将其售卖。因此,“扫码送礼”应该谨慎参与,一旦扫码后要求授权或者下载APP的时候更需特别注意,最好看一下下载的具体内容,需要过渡给他那些私人信息和权利,自己是不是真的要承担这样一个风险,切勿贪小失大,让自己的个人信息成为“公众物品”。

    大数据时代,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和随时进行的网络传输使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加剧,互联网时代更使得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概率无限加大,如何刹住个人信息安全恶化之势,是互联网居民应该考虑的问题。

    习近平主席访美过程中四天四论互联网,网络安全问题成为访美最大亮点,若互联网时代下公民个人信息都无法被保护,又何谈国家网络安全?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应该从多方做起。一方面,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合理设置执法机构,加强执法力度,扎紧法律藩篱,真正严惩不法商家,让倒卖信息的人伤筋动骨;另一方面,公民个人的保护意识需要升级创新,形成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切莫因贪图小便宜而“主动”将个人信息泄露,否则个人信息泄露后将追悔莫及;另外,商家应遵守法律,诚信经营,切不可拿用户个人信息当作盈利工具,更不可将其售卖,触碰法律红线,引火烧身。

【值班编辑:席莉莉】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