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靳潇)
6月10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9日晚11时半,该区田坎乡4名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已并非是毕节因此类事件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就在三年前(2012年),毕节5名男童因在垃圾箱中生火取暖而中毒死亡的事件已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同样的地方,类似的悲剧,留守儿童之死,再一次触动社会的神经。
《礼记•礼运篇》中这样写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老有所养、幼有所长是对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量,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在。
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加剧,乡村急速凋敝,空心化现象严重。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留守儿童注定成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公共议题,也由于其基数庞大、情况复杂而难寻万全之策。
留守儿童本是进城务工父母的心中所系,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他们选择牺牲朝夕相伴的幸福,却往往使成长时期的孩子缺失了最需要的母爱、父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变得淡漠,甚至是生疏。这样物质与精神的两难选择反映了一个个小家庭的无奈,同时也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缩影。
如何破解“留守儿童”的困境?我们必须要思考在国家、社会“跨越式”发展背后“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能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孩子生存品质的保障和提高决不应成为经济高歌猛进的牺牲品。要打造真正高质量的城镇化,不断提升进城务工家庭的生存品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条件限制,使留守儿童与父母实现同居一城的梦想,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为留守儿童打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之死,不仅反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难解之殇,更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这是一次对道德的拷问,也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心头,提醒我们儿童不应为社会发展付出代价,守护好留守儿童是国家的良心和底线。
【值班编辑: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