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孙雨丹)
近日,发生在成都市锦江区娇子立交桥下的一起女司机被打事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网友们各持己见,由此所形成的舆论分歧,也成为了网络的热点谈资。
通过这几日对该事件的关注,可以看出双方的支持者此起彼伏。打人视频出现后,网友纷纷对男司机的暴力行为表示愤怒与谴责,批评声铺天盖地。然而在经过调查之后,证实女司机在该事件中存在两大错误。首先她不该随意变道,在高速公路之上,汽车行驶时速很快,如果男司机不及时刹车很容易造成男司机身后的车追尾。其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女司机将一次极其危险的驾驶行为描述为“可能挡住后面的车子。”在看到行车记录仪视频以及采访视频后,网友们的声音开始逆转,由最初的支持女司机转向了对女司机的批评、指责。
在这起事件中,媒体站在真相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网络上流传视频的真实性,并对女司机进行深度采访,为广大网友提供了最可靠的信息。女司机的违章行为有悖于交通法规,且在接受采访时将危险的驾驶行为“轻描淡写”,其恶劣的驾驶行为以及满不在乎的态度,激起了网友的批评。
网络评论的趋势由同情女司机转向支持男司机,舆论方向的改变,并非人云亦云的结果,而是民众以真相为基础做出的最终道德判断。在当今公民言论自由的时代,舆论的形成代表了大众认知观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判断一个事件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见解,每一位公民都有独特的价值观,如何做到让舆论朝着维护道德、合乎法律的方向发展,是媒体深入挖掘真相的目的,也是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自媒体迅速发展,人人皆记者。言论自由是每一位公民所拥有的权利,而不同方向的言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事件的认识,甚至大多数意见会以螺旋式发展速度壮大到掩埋少数观点。媒体作为舆论产生的重要信息来源,需要切实履行挖掘真相的责任,引导舆论作出正确判断。
【值班编辑: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