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拾贝】生亦何欢 死亦何苦——读《金陵十三钗》
时间:2015-04-17 17:02:55

(新闻中心记者 张元元)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宣言,更不是看透生死的淡然,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妥协,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洒脱。

    这是一群被生活伤害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女子”,这是一个尽管受到现实种种阻挠却依旧活得轰轰烈烈的故事。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我想自己不会有活下去的力气,也不会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太残酷,太血腥。而这一群太早接受了命运折磨的女子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轻易死去,她们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的美丽,还没有让带给她们痛苦的人看到她们的辉煌。她们宁愿没有意义地活着,也不愿意没有意义地死去。

    这个故事关于女人与女孩。这里的“金陵十三钗”已不是《红楼梦》里那些不谙世事、柔柔弱弱、吟诗作画大家闺秀,而是饱经世事沧桑、满口粗言秽语、为世人不齿的风尘女人。她们从不被爱护,从不被珍惜,一次又一次被欺骗,又一次又一次被遗弃;她们历经种种不堪,饱受风雨摧残,人事蹂躏,她们的美被现实画上了浓浓的妆,再不能做自己年少的美梦;她们不能行走在阳光下,不能与纯洁的女学生见面,不得踏入神圣的图书馆半步……用她们的生命来换那些女学生的命显得那么理所应当。可这真的理所应当吗?在生命面前,她们有什么低下的呢?

    人们眼中,一群是“肮脏”的女人,一群是纯洁的女学生,如果在太平盛世,她们根本不可能有生命的交集。秦淮河边的窑子和高贵神圣的学校,仓库和阁楼,这是她们永远无法跨越的距离。就算面临同样的害怕和绝望,就算同样不知所措,就算女人们换上了漂亮的学生装赶赴那场邪恶血腥的盛宴,她们还是无法同女学生一样被看待。

    这个故事关于历史。1937年12月12日,南京。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让这里的一切都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运行。侵略,让所有的反抗都不再需要理由,让所有的正义之词都显得可笑,这就是那个时代。南京大屠杀,从来就不遥远,从来就很真实,真实得自己都会感觉到刺刀刺在自己的身上,刺在亲人身上,血腥得让人感觉鲜血从每个骨缝间流出,流向沉默的大地,流向无力的自己。作者严歌苓并不是要用惨烈的文字雕刻历史、雕刻罪恶,只是从一个狭小的教堂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见证侵略者如何摧残所有的美好,只是用赤子的情怀警醒世人那些过不去的曾经。

    严歌苓曾说她关注的从来就不是展现人性的某个舞台,她只是关注纯粹的人性。尽管她能够用自己的才情和情怀理解历史,展示历史,让历史成为人性的镜子,但这并不是她的初衷。在她眼中,女人比男人有写头,她们更无定数,更直觉,更性情化,更敏感,更灵动,更能洞察,更能彰显世事人性。所以她总能从女性的角度抓住某个被轻易忽略的片段来展开荡气回肠的故事,让岁月的沧桑不露痕迹地融合在嬉笑怒骂中。她要让她的女主人公在苍凉的世界里活得繁华绚烂,死得高傲优雅,就算再苍凉,“金陵十三钗”也要被她写得酣畅淋漓。

    没有见过如此沉重的黑暗,很难理解光亮对于生命的意义;没有经历如此真实的无助,从来也不会明白到底是怎样的无可奈何才能让人做出用生命换取生命的选择。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活着,才会有无数种可能,哪怕一分一秒;死去,只能是悲哀的牺牲,哪怕一生一世。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并不是教会我们勇敢地死去,而是提醒我们高傲地活下去,像从来不会受伤,像从来没有受过伤。

【值班编辑:张星星】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